全力給大家提供周到服務——記武漢梅林都匯社區志願者汪皓夫婦

全力给大家提供周到服务——记武汉梅林都汇社区志愿者汪皓夫妇

汪皓的妻子凌香在武漢綠地中央廣場為出行居民檢測體溫。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包元凱攝

“請戴好口罩!”志願者汪皓每次看到鄰居把口罩摘下來,都會上前提醒。如今,雖然武漢的疫情防控形勢已經好轉,但汪皓坦言,“壓力一點也不比以前小,小區進出的車和人明顯增多,僅掃碼、測溫的任務就很重”。

汪皓是退伍軍人,在部隊做過班長,他還是漢陽區四新街梅林都匯社區黨總支的一名黨員。從2月14日起,他就在自己所住的四新街梅林都匯社區和昌都匯華府小區做志願者,不僅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還要給大家提供周到的服務。

“武漢‘解封’之後,不少鄰居覺得已經沒有什麼風險,可以出去了。對這些鄰居,我們就要做好解釋工作,讓他們減少不必要的外出。”汪皓說。

“封城”時期,汪皓還和其他志願者、物業工作人員一起,為小區居民解決了肉菜供應問題。2月以來,社區聯繫了漢陽的大棚種植農戶,社區派車直接開進大棚,採摘、運輸、分發,減少了流通環節,節省了交易成本。“大棚裡的菜很新鮮,鄰居們都說特別好吃。”汪皓的妻子凌香笑著說。

農曆三月初三,武漢人有吃滷雞蛋的習俗。滷雞蛋必不可少的食材之一是地菜花。“鄰居們並沒有提這個需求,但我們還是想辦法搞到地菜花,讓大家的生活多一點儀式感,也算一份美好的祝福吧。”汪皓說。

除了蔬菜,汪皓和物業還為鄰居們帶來了不少“硬貨”。

近半個月來,小區先後兩次直接聯繫了江夏區的生豬養殖農戶,將土豬屠宰後運到小區。“前腿肉、後腿肉、五花肉,不同位置的肉價錢不一樣,小區簡單參考了生鮮店的價格,湊到成本價,沒有賺大家的錢。”汪皓說。

“武漢人民不僅愛吃魚,還喜歡吃小龍蝦。鄰居提了這個需求,我們就要盡力滿足。”於是,小龍蝦便來到了小區居民的餐桌上,不僅如此,汪皓還聯繫團購了吃小龍蝦的“標配”——毛豆。

有時候,個別鄰居的不理解最讓汪皓難受,但這並沒有減少汪皓的服務熱情。由於許多志願者返回了工作崗位,社區人手再次緊缺,汪皓還動員妻子凌香走上了志願服務的崗位。

妻子凌香所服務的小區是綠地中央廣場C區,與丈夫所在的和昌都匯華府小區一街之隔,同屬於梅林都匯社區。兩人工作期間只能隔街相望,揮一揮手,“表示一切安好”。晚上回家,兩人還會相互交流一些志願服務的經驗。

“說不害怕是假的,但我作為一名黨員,在這個特殊時期應該出點力!”汪皓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包元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