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記》與《日瓦戈醫生》
顧劍 華理商業倫理 3天前
歷史最喜歡重複上演的是鬧劇,其次是悲劇。
這幾天,社交媒體幾乎都被《方方日記》英文版在美國出版的消息佔領了。
《方方日記》的美國出版方哈珀柯林斯出版社,也是62年前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名著《日瓦戈醫生》英文版的出版方——歷史似乎故意安排了一場諷刺性的巧合,將兩本文學水平完全無法相提並論的著作賦予了幾乎相似的命運。
《日瓦戈醫生》的主題是十月革命和內戰期間俄國知識分子的遭遇,其內容一如帕斯捷爾納克自己所說“我給那些所有導致痛苦、迷惘、驚愕和爭辯的事物命了名,而且是用最簡單、直白且悲傷的詞語”。如此一本貶低紅色起源偉大勝利且滿滿負能量的書,自然不可能在國內出版。於是,帕斯捷爾納克決定將書稿送往國外,直接向全世界發表自己的作品。
《日瓦戈醫生》在國外出版的消息傳回蘇聯,很快引起高層震怒。特別是1958年10月23日帕氏榮獲諾貝爾獎的消息,更是使他們暴跳如雷。蘇聯國內迅速組織起一場聲勢浩大的批判浪潮。
1958年10月25日,蘇聯官方文學報刊《文藝報》首先發難,發表長篇社論引爆批判運動,到12月1日,報紙上共刊登了423封所謂的“讀者公開信”,對帕斯捷爾納克極盡謾罵之能事。廣播、雜誌乃至學術期刊,甚至是兒童雜誌也充斥著對他的攻擊,從他居住作家別墅享有種種特權,到編造他從美帝主子那裡收受美金賣國求榮。那些批判的話語,只要把“蘇聯”兩個字進行替換,便可聞到一股熟悉的惡臭撲面而來:
“日瓦戈醫生是個怯懦卑鄙、思想狹隘的傢伙,與蘇聯人民格格不入,帕斯捷爾納克這個惡毒的文學勢利小人也是一樣,他反對人民,與憎惡我們國家和政制的敵人為伍……他因為自願充當反蘇宣傳的腐朽誘餌才獲得諾貝爾獎……可恥的下場在等待著這個叛徒,他註定受到人民的唾棄”。
“這部小說讓蘇聯的鐵桿敵人們如獲至寶……在文學的外表下,他們尋找製造政治醜聞,其明顯的目的是惡化國際關係,給冷戰火上澆油,散播敵視蘇聯的種子,給蘇聯人民抹黑……在帕斯捷爾納克靈魂深處,絲毫沒有愛國熱情,只剩下庸人的氣惱和自負,他以自己所有行動證明,在我們為建設光輝燦爛的共產主義而充滿激情的偉大祖國裡,他就是一顆毒草!”
蘇聯作協也召開會議,“全體一致”贊同將抹黑蘇聯勾結西方的叛徒帕斯捷爾納克開除出作協,並剝奪蘇聯作家頭銜。
大批判的參加者們表現得義憤填膺,但激發憤怒的並非書中抹黑蘇聯的內容,因為此書在國內遭到禁絕,所以大多數批判者連自己的批判對象都不曾見過。比起抒發愛國義憤,這些人更關注的是通過惡毒謾罵一位官方欽定的國家公敵交上了一份足夠滿意的政治忠誠答卷。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場火熱的大批判運動起到的作用卻恰恰相反。
美國中情局解密檔案顯示,當時中情局確實用《日瓦戈醫生》作為文化冷戰的武器。但並不是資助它在全世界公開出版發行,那是純粹的商業運作。而是印刷俄文和其他東歐語言版,然後偷偷送進鐵幕裡面去,讓更多蘇東讀者讀到這部作品。但中情局沒有辦法通過這本書左右西方的知識界掀起反蘇浪潮。因為歐美的公共知識分子的共性就是對權力者的批判,對官方只有批評,絕不能合作。一旦合作,就會被其他同行視為賣身投靠的官方政宣傳聲筒,從此名譽掃地,再無法在圈裡立足。官方的反蘇宣傳反而受到他們的譏笑和嘲諷,甚至把他們趕到敵人一邊去。
但蘇聯國內對帕斯捷爾納克和《日瓦戈醫生》的狂熱批判,反而成了西方知識界加入反蘇宣傳最有力的推手。
本來,西方知識界關注的興趣點,是《日瓦戈醫生》所講述的個人在時代中掙扎的命運,他們更願意從文學本身的角度看待這部著作,至於它的時代背景革命和內戰,反而是他們最不關心的部分。裡面關於整肅和迫害的內容只能讓他們為苦難折磨下的人性而揪心,而不會激發他們去深究這段歷史。
但蘇聯掀起的批判狂潮,卻讓西方的知識界突然將目光轉向自己這位同行遭受的迫害。即使是出於兔死狐悲之感,他們也對同行受到的凌辱和虐待感到憤怒。尤其是這一批判狂潮是有官方開足馬力的宣傳機器主導的,更讓他們認清了蘇聯控制言論的本質。對帕斯捷爾納克的迫害被稱為“蘇聯知識分子的布達佩斯事件”。從羅素、艾略特、赫胥黎、毛姆到芒福德、賽珍珠、海明威紛紛挺身而出對蘇聯政府發出抗議,那些曾蘇聯表示同情的作家和記者們也紛紛轉向,加入到向蘇聯抗議的洪流中。蘇聯本來想借批判帕斯捷爾納克殺雞儆猴,但他始料未及的是自己操控的批判運動竟然讓自己在盟友和世界上可能同情蘇聯的國家和人士中聲名狼藉,自己多年苦心經營的國際形象,就因為一群所謂的愛國者對一位在西方出版著作的作家的狂熱批判而付諸東流
最後,不妨引用美帝中情局一位高級職員的評價作為結尾:
“這本書本身對蘇聯的事業不具有任何顛覆性,但對書和作者的批判和迫害,反而成了扇在自己臉上的一擊響亮的耳光”
電影《日瓦戈醫生》主題曲
中國有句俗話:家醜不可外揚。真正的家醜是什麼?
真正的家醜不是《方方日記》所披露的陰暗面,那點破事老外早就一清二楚了。真醜的家醜是對方方的圍攻和構陷。
關注徐老遊
跟著老徐看世界
閱讀更多 徐老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