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真的是為了履行諾言還是另有目的?

“退避三舍”其中的“舍”,在古代軍行計程按照三十里為一舍,三舍指九十里。因此這個成語主要是指主動出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這個成語主要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這個成語的主人公就是上文我們說到的晉文公“重耳”

“退避三舍”真的是為了履行諾言還是另有目的?


重耳因為被夫人灌醉後,駕車離開齊國後,一路往晉國行駛。期間流亡到了楚國。楚國國君楚成王由於出於插手中原的考慮,按照諸侯之禮接待了重耳,並且也在重耳回晉國流亡中幫助了很多。

後楚成王一次問重耳:“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避君三舍”。

大致意思就是:“如果你回到晉國當了國君,以後如何報答我”,重耳就說:“若是得到您的幫助回到晉國當政,若有一天楚國和晉國兩國不得已在中原相遇,晉國一定退避三舍(九十里)作為報答”這就是“退避三舍”這個成語的由來。

“退避三舍”真的是為了履行諾言還是另有目的?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交戰,晉文公為了實現自己的諾言,下令讓軍隊退後九十里,紮營在城濮。楚國軍隊以為晉國害怕了,就馬上追擊並且開始驕傲輕敵了,結果楚軍大敗晉軍,晉國取得勝利,這也就是有名的“城濮之戰”。

“退避三舍”真的是為了履行諾言還是另有目的?

“城濮之戰”楚軍的大敗,讓楚國得到的教訓就是自己太過於輕敵,過於驕傲導致兵敗。也讓晉國晉文公贏得了遵守承諾的好名聲,沒有背上不守信用,不仁不義的罵名。

“退避三舍”既讓晉文公贏得了好名聲,並且又取得戰爭的勝利,收益方全部都落得晉國手中。

“退避三舍”真的是為了履行諾言還是另有目的?

看似晉文公遵守信用,仁義之人,其實他的“退避三舍”何嘗不是一種作戰策略呢。行軍打戰最忌諱的就是傲嬌輕敵,晉文公就用“退避三舍”讓楚國輕敵,誘敵深入,最後楚國落個慘敗。

以上是小編的看法,不知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參加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