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覺民《與妻書》,以深情聯繫妻兒,用氣概拉近歷史

提及文人志士,我們想到的多是投筆從戎的班超、宋詞大家辛棄疾、明初大家方孝孺等待,他們之中,除了少數抗擊外族之外,大多數維繫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前朝政體。反抗什麼與維繫什麼,是他們與近現代精英義士的最大不同。

林覺民《與妻書》,以深情聯繫妻兒,用氣概拉近歷史

在孫中山、黃興領導的近代革命中,描述為資產階級革命並不精確。雖然離不開企業家的資助和城市手工業者的加入,但多數是具有相當學識的文化精英。包括林覺民,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其實,犧牲於黃花崗起義的最少有86人,只是因為起始找到了72具革命黨人遺體。失敗的原因中,主要是由於孚琪遇刺事件,導致信息洩露寡不敵眾。但是我們也看到了起義軍在戰鬥中對於百姓的顧慮。

林覺民《與妻書》,以深情聯繫妻兒,用氣概拉近歷史

革命黨人對民眾是悲憫的。在他們的腦海中,革命黨就是解救民眾於水火的英雄,民眾是不需要先知先覺的,對於老人孩子和窮苦百姓,他們總喜歡“居高臨下”的幫助一把。起義中,他們本想在一家店裡安放炸藥,但是憂於店後的居民,放棄計劃。看到戰場上的孩子,黨人停止開槍,拽著孩子挨家挨戶敲門望其收留。正義肯定成功,正義的戰鬥未定成功,善行未必就有善報。

好比林覺民的《與妻書》,是他寫給妻子陳意映的絕筆信。信中包含著建立新式政府的遠大抱負,也有著痛心徹骨的人性與感情,有對封建專制的徹底仇恨,也有難以割捨的兒女長情。通篇下來,激昂大氣又纏綿悱惻,感人至深,乃至潸然淚下。這篇被視為“二十世紀最偉大情書”的《與妻書》很早就出現在臺灣地區的教科書中,也被要求通篇背誦,這是對文學的尊崇,更是革命情懷的延續。

林覺民《與妻書》,以深情聯繫妻兒,用氣概拉近歷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顯然,林覺民不是個撐著口號幌子的騙子,他愛妻兒老小,又把對家人的愛擴展到對世人的博愛,由此奮起抗爭。那些評論事情滔滔不絕,遇到事情畏首畏尾縮頭烏龜之人,一直到當今社會舉不勝舉,知行合一幾個人能做到?“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我們時常沒有想過,親人的逝去固然悲傷欲絕,但是面對黑髮人的離世,白髮人的痛苦更甚!在林覺民的眼裡,自己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至親的痛苦,因此不管是為眾生還是為妻兒,自己的赴死在林覺民看來是最好的選擇。

林覺民,是全閩大學堂的首批學生,這座在清末新政後開辦的新式學堂代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為革命培養了大批有識青年。他20歲東渡日本,攻讀外語和哲學,實為當時才俊,古文新文學英文信手拈來。看看他的家庭背景就不會驚訝於其文學才華,父親是光緒進士,哥哥是革新能臣林長民,侄女是被稱為“民國第一才女”的林徽因。

林覺民《與妻書》,以深情聯繫妻兒,用氣概拉近歷史

林覺民犧牲之後,遺腹子交給了養父撫養。不幸的是9歲的兒子夭折,飽受折磨的妻子陳意映也在一年之後抑鬱身亡。命運給了這個家庭以重創,但是又有幾個人說他們真的“離開”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