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評:服務業復工復產後亟須“減壓”

  近期,部分知名餐飲企業因為“報復性漲價”受到批評,這兩天相關企業公開致歉,並提出相應的優惠促銷方案以挽回不良影響。這次餐飲業漲價風波折射出部分行業復工復產後面臨的困難與焦灼。對此,相關部門應給予充分關注並及時施策,著力從源頭上“疏堵化瘀”,讓市場主體煥發活力。

  疫情後的消費回補受到廣泛期待,被認為是減少疫情影響的重要支撐力量。眼下,消費者願意去餐館吃飯,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在用個人行動響應消費回補號召,其背後是消費者對於經濟社會運行儘快恢復的期待。餐飲業是吸納就業的大戶,更是日常生活離不開的行業,人們盼著這個行業早點好起來。正如一家知名餐飲企業負責人所言“這個時候漲價不對”,“不對”不僅在於傷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更在於損害了消費意願。

  然而,餐飲企業之所以這樣做也是迫於儘快“止血”“回血”的經營壓力。餐飲行業是受疫情衝擊最重的行業之一,有的連鎖餐飲企業稱“一個春節就損失了七八億元”。餐飲行業高度依賴現金流水來維持運轉,歇業就意味著現金“斷流”,再有實力的企業都有隨時“倒下”的風險。為了不讓自己“倒下”,餐飲企業還必須承受門店空轉產生的各種費用,因為只有門店在,才有活下去的希望。而近期急切漲價的一些餐飲企業,有的還是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壓力更大。

  悖論在於,受疫情防控以及實體經濟困難增多對人們收入和心理預期的影響,期待中的“消費回補”態勢可能不會在短期內快速升溫,勢頭也不會有想像中那麼強勁。很多行業特別是住宿、餐飲等生活性服務業中的各類市場主體恢復營業後,首先面臨的就是靠自身經營儘快回本、擺脫生存壓力,漲價當然是一個合情合理的選項。但是,從此輪餐飲業漲價風波來看,漲價不當就會傷害消費者熱情,損害品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延緩預期中的“消費回補”步伐,進而形成經營者、消費者都不得利的“負反饋”局面。

  從這一角度看,餐飲業漲價風波發出了警示:對於仍處在困境中的服務行業來說,不能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恢復正常營業了就能很快靠自身的經營渡過難關。避免在消費回補態勢與企業回本訴求間出現“負反饋”,必須更多從出臺及時管用的政策扶持、融資支持和降本減負舉措上想辦法。就生活性服務業特點而言,在消費熱度短期難以迅速升溫態勢下,大中小市場主體都亟須更大力度的信貸資金支持,只要資金在物料採購、人員開支與消費環節之間順暢循環起來,企業就會逐步恢復生機、迸發活力。

  當前,各行各業復甦進展不一。這就更需要立足復工復產實際,及時調整已經出臺的惠企政策,進一步加大針對性的政策支持力度,改善市場主體預期。只有在為更多市場主體扶上馬、送一程上持續加大力度,促進供需之間實現良性互動,才能助力更多行業渡過難關。(安徽日報記者 胡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