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智庫網絡系列學術講座:中東歐研究中的幾個基本問題

2019年8月13日,由中國-中東歐國家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主辦的系列學術講座於歐洲研究所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東歐國家智庫網絡學術委員會委員朱曉中應邀擔任本次講座的主講嘉賓,講授的題目為:中東歐研究中的幾個基本問題。來自社科院歐洲所的數十位專家學者參與了本次活動。

本次講座圍繞國內當代中東歐研究面臨的幾個基本問題而展開。首先,朱曉中研究員討論了當代中東歐研究的四個層次。中東歐的研究應置於四個層次(場景)之中,即國別、次區域、歐洲一體化和全球化。朱曉中研究員指出:研究中東歐問題必須時時刻刻關注兩個層面的基本問題,即中東歐的基本為何?歐洲的基本問題又是什麼?歐洲的基本問題是否也是中東歐的基本問題,而中東歐的基本問題在多大程度上是歐洲的基本問題?這是理解中東歐乃至歐洲問題的一個出發點。

学术活动 | 17+1智库网络系列学术讲座:中东欧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朱曉中研究員將目前國內對中東歐國家轉型研究喻為“錯過的歷史機遇”。中東歐國家轉型作為一個全方位、多領域的轉型,它在部分中東歐國家至今仍未結束。而對中東歐國家轉型研究的不足與缺失,造成了我們對中東歐國家體制變化認識不清,對中東歐國家認識存在偏差,在分析當今的中東歐國家出現的問題時,常常表現出缺少歷史脈絡,無法全面認識國別和地區等問題。西方學界對轉軌(轉型)國家的諸多方面進行了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已經基本建立起“轉軌學”,在國際政治研究中已成為一個新興研究領域,有與斯拉夫學並駕齊驅之勢。在這方面,中外差距較大。

学术活动 | 17+1智库网络系列学术讲座:中东欧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關於歐洲一體化與中東歐國家所面臨的挑戰,朱曉中研究員認為,中東歐國家的入盟進程實際上可以從“身份迴歸歐洲”與“中東歐國家現代化”兩個視角來理解。歐盟內部的價值觀衝突對歐盟的未來發展不可避免地產生影響,在未來存在五種可能的發展方向。另外,雖然越來越多的中東歐國家加入了歐盟,但老成員國的學者和一些政治家依然有意無意地繼續給中東歐國家貼上“東方化”或“他者”的標籤。這當中的歷史“基因”以及當下的價值觀衝突或許均應列入考察之列。

關於巴爾幹問題研究,朱曉中研究員將巴爾幹主要研究問題歸納為阿族問題、巴爾幹與歐洲民族國家建立進程、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1994-2017)和人的安全、人道主義干預(1994-1999)等四個方面。關於中東歐的歷史研究,朱曉中研究員認為,目前國內對該地區的歷史研究幾乎為空白狀態,中東歐歷史演進的研究亟需加強。關於中東歐國家發展與外部因素,西方大國在歷史上進入中東歐地區較早,並且在當地擁有得天獨厚的抓手。同時,隨著美國在中東歐地區影響力不斷增強,在中美之間的摩擦不斷擴大和加劇的背景下,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很可能面臨各種或明或暗的阻力。另外,朱曉中研究員認為,當下中東歐研究應更多關注研究的相關性、立體性、非線性、穩定性、知識結構、語言等幾個特徵。

最後,朱曉中研究員指出,雖然17+1是目前我國的一項重要外交倡議與研究熱點,但它只是中東歐研究中的一個構成部分,不能將其視為中東歐研究的全部內容。目前國內中東歐研究中出現的問題並非一日之寒,也是該學科發展建設中不可迴避的現象。希望未來中東歐研究能更多地從本體論探討出發,提出更多有價值、有建樹意義觀點和成果。在講座中,朱曉中研究員強調,作為一個嚴肅的科學工作者,應該對所研究問題有“價值判斷”,既不能只羅列事實,亦不能人云亦云,否則研究“無價值”。

來自歐洲所各個研究室的專家學者參與到隨後的討論中,現場交流熱烈積極,氣氛良好。

中國—中東歐國家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簡稱 17+1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是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議、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總理共同簽署的政府間正式文件《蘇州綱要》明確提出“歡迎中國社會科學院牽頭組建16+1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而建立的,它是中國特色智庫建設的一個新型機制與高端平臺。成立之時簡稱為“16+1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2019年希臘加入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後,簡稱改為“17+1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