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萬水之源”,轉阿里第一神湖 —— 瑪旁雍錯

【序】

在我第一次聽到“瑪旁雍錯”這個名字的時候,心底裡莫名的產生了一種神往。多次入藏的這幾年,高原湖泊看過很多,海拔三千的青海湖磅礴靜謐,海拔四千二的納木錯秀美如畫,海拔三千五的巴松措像碧玉盆景,海拔四千四的羊湖蜿蜒多情,更不要說海拔五千三的可以看到前世今生的拉姆拉錯,但這些湖卻仍沒有用盡我所有的期待。

瑪旁雍錯的與眾不同除了在於風景的本身,也在於如何抵達的方式。我和哥們兒老面以一種極具儀式感的方式一點點的接近瑪旁雍錯:搭車。

抵達瑪旁雍錯之前搭上的最後一個車的司機是個藏族小夥子,開車很生猛,把準方向,踩下油門,一腳到底不會松,只朝著瑪旁雍錯一個方向進發。九月的下午,阿里高原的日光暴曬,紫外線像X光射線一樣灼傷著這片阿里高原,藍松石一樣的湖面雍容地容納著來者的注視。隨風舞動的經幡下,沿途的小村莊,湖面泛起深藍色的光澤。瑪旁雍錯被現代文明所遺忘,卻也迎來送往,來者不拒。

【瑪旁雍錯】

聖湖就在眼前了,一路上,風化的高原,雪山,草地,終於看到她大概的模樣,心慢慢地平靜了。
心跳很快,呼吸也很喘,脫掉鞋襪,不理會查票的人,自顧自的向瑪旁雍錯走去。聖湖的水被太陽曬得很暖,高原上凜冽的風颳得皮膚乾燥。

在瑪旁雍措湖邊坐下,看著從面前路過的轉湖的藏民,風大的可以吹走心中所有的不快和沉悶嗎? 看著眼前的湖水,肆無忌憚地發呆,任滄海桑田在記憶中緩緩流淌,久久難以回神。在城市裡哪能像這樣,空氣中每一分密度都屬於自己,時值下午六點,城市裡的晚高峰應該正在堵得水洩不通,而我卻在遙遠的幾千公里之外,湖水深邃,雪峰俊逸,這份遠離都市的超脫感,實在難以溢於言表。我是個木訥的人,對世間萬物的變化和無常或許總是缺少了那麼一點悟性,或者說是在生活中不懂得怎樣去變通,每一刻對於親情友情愛情的體驗似乎都晚了其他人半拍,走的太近亦或走的太遠,總是後知後覺。

朝聖“萬水之源”,轉阿里第一神湖 —— 瑪旁雍錯

瑪旁雍錯湖坐落在岡底斯山峰的主峰,被譽為“萬山之祖”的岡仁波齊峰東南方向20公里處,海拔458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面積412平方公里。瑪旁雍錯在藏語裡的意思是“永恆不敗的碧玉湖”,據說這是因為11世紀時在湖畔進行的一場宗教大戰,結果,藏傳佛教噶舉派大勝苯教,便把已經沿用了很多世紀的“瑪垂錯”改名為“瑪旁雍錯”。

瑪旁雍措距離阿里的普蘭縣城只有三十多公里,就距離來說,一般來轉岡仁波齊的人都要來看一看聖湖瑪旁雍措。自古以來佛教信徒都把它看作是聖地“世界中心”,藏地所稱的三大“神湖”之一,也是亞洲四大河流的發源地。每年都有許多中外佛教徒來此“朝聖”轉湖,在“聖水”裡“沐浴淨身”以“延年益壽”。瑪旁雍措被稱“萬川之源”,是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稱為“西天瑤池”的地方。

圍繞瑪旁雍措有八座寺廟,分佈在湖的四面八方。東有直貢派的色瓦龍寺,東南有薩迦派的聶過寺,南有格魯派的楚古寺,西南有噶舉派的果足寺,西北是以五百羅漢修行的山洞為基礎建立的迦吉寺,西有齊悟寺,北有噶舉派的朗那寺,有格魯派的本日寺。

朝聖“萬水之源”,轉阿里第一神湖 —— 瑪旁雍錯

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象雄大藏經,俱舍論》中所記載的“四大江水之源”指的就是聖湖之母瑪旁雍措。東為馬泉河,南為孔雀河,西為象泉河,北為獅泉河 。“瑪旁雍措”意為“不可戰勝的碧玉之湖”,藏語裡“瑪旁”就是不敗,無不勝的意思。瑪旁雍錯最早名為“瑪垂”,或“瑪垂錯”,是雍仲本教中廣財龍王的名字。

佛教經典說四大神湖中原有四大龍王,起初他們總是興風作浪,危害人民。到了唐代藏王赤松德贊時期,蓮花生大顯神通,收服了四大龍王,使他們皈依佛法,逐漸成為藏傳佛教的四大護法神。從此“瑪垂錯”也易名為“瑪旁雍錯”,有時寫作“瑪法木錯”,藏語意為“永恆不敗的碧玉湖”。據說瑪旁雍措是最聖潔的湖,是勝樂金剛賜與人間的甘露,聖水可以清洗人心靈中的煩惱和孽障。她是雍仲本教,印度佛教,印度教所有聖地中最古老,最神聖的地方,她是心靈中盡善盡美的湖,她是這個宇宙中真正的天堂,是眾神的香格里拉,萬物之極樂世界。

在雍仲苯教的教義中,瑪旁雍措是龍神的宮殿。本教中的“龍”是藏語klu的漢譯,與漢文化“龍”的概念有所不同。漢族所說的“龍”常常是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的神獸。本教的“龍”並不以某種動物為原型,而是可以幻化為多種不同動物的人格神。它可以是魚,也可以是蛇。本教經典《十萬龍經》將它描述為人身蛇頭、人身馬頭、人身獅頭、人身熊頭等。在很多壁畫、唐卡上,它往往是以美人魚的形象出現,人頭蛇尾或人頭魚尾,十分漂亮。

藏族對龍神的崇拜由來已久。傳說在託託日年贊之前的贊普,都是與龍女婚配的,著名的格薩爾王也是天神與龍女結合後生下的兒子。正是本教祖師辛饒米沃切與龍女結合生下女兒以後,龍女才不再害人。本教最原始的經典《黑·白·花十萬龍經》說水中有五百座龍王殿,住在裡面的龍神像人類一樣在水底生兒育女,守著珍珠、珊瑚、九眼珠、松耳石等,過著富裕美滿的日子。人們要想發財,就得供奉龍神。

朝聖“萬水之源”,轉阿里第一神湖 —— 瑪旁雍錯

在印度神話中,瑪旁雍錯是溼婆神用意念形成的,因為這裡是溼婆大神和他的妻子--喜瑪拉雅山的女兒烏瑪女神沐浴的地方,所以湖水成了聖水。
有佛經雲,相傳在佛陀降生前的一天夜裡,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夢見眾神把她送到瑪旁雍湖進行沐浴,湖周圍是人間天堂,長滿了各種醫治身心疾病的草藥。摩耶夫人在洗淨身上的一切汙穢之後,便準備接受佛陀的妊娠,此時佛陀就出現在崗底斯山方向,他乘騎一頭大象化作一道光進入母胎……這當地藏族人確信在湖周圍生長的各種植物藥材可醫治各種疾病是相吻合的。

朝聖“萬水之源”,轉阿里第一神湖 —— 瑪旁雍錯

在瑪旁雍錯湖的背後矗立著納木那尼峰,一路上早已見過,這時卻更清晰的矗立在眼前。智慧女神納木那尼峰是一座並不陡峭的雪山,如一條柔弱卻寬大的臂膀。相傳納木那尼是岡仁波齊曾經的愛人,兩山隔著瑪旁雍錯遙望著對方,卻不得親近。


朝聖“萬水之源”,轉阿里第一神湖 —— 瑪旁雍錯

在西藏早期的苯教徒稱瑪旁雍措為“瑪垂措”,傳說湖底聚集了眾多的珍寶,於是以龍王之名“瑪垂”命名。曲尼多吉所著《瑪旁雍錯概說》中這樣介紹瑪旁雍措:瑪旁雍措誕生之前,曾有一位菩薩心腸的國王木崩,在去往叢林的路上看到人們生老病死的苦狀,便求教於其師:這些痛苦應屬賢明君子嗎?其師答道:應屬於所有芸芸眾生。國王便請教解除痛苦之法。其師答道:惟有佈施。於是國王令人修了許多房子並邀請所有貧苦受難者為他們提供為期十二年的溫飽。隨著燒飯的淘米水愈聚愈多,十二年的光陰便成就了一個湖泊。

朝聖“萬水之源”,轉阿里第一神湖 —— 瑪旁雍錯


朝聖“萬水之源”,轉阿里第一神湖 —— 瑪旁雍錯

有藏文史料記載,瑪旁雍措是漢族神話傳說中西王母居住的瑤池,湖水是"聖水",在梵語中稱瑪旁雍錯為瑪那薩羅沃。傳說湖的四邊有四個洗浴門,東為蓮花門。西為去汙門,北為信仰門,南為香甜門,朝聖者繞湖一週到每個門洗浴,便能消除各種罪過。相傳“聖湖”的水能洗掉人們心靈上的“五毒”(貪、嗔、痴、怠、嫉),在湖口沐浴淨身,靈魂得以洗禮,肌膚得以潔淨。

朝聖“萬水之源”,轉阿里第一神湖 —— 瑪旁雍錯

萬物尊重虔誠的心靈。只要你對某事某人如痴如醉心嚮往之,便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擾亂你的內心。

古印度和佛教的宇宙觀認為,四條流過印度大陸的河流發源於瑪旁雍措,分別是Indus,Ganges,Sutlej和Brahmaputra,實際上只有Sutlej的源頭是瑪旁雍措,不過其它河的源頭也在附近。

印度人對瑪旁雍湖的敬仰之情還起因於印度著名的領袖聖雄甘地,他的骨灰也曾撒入了瑪旁雍湖。所以每年的夏天,許多印度的香客不遠萬里紛紛到瑪旁雍錯轉湖朝聖沐浴以求功德,他們還將聖湖的水千里迢迢帶回家去,當作珍貴的禮品,饋贈親友。

朝聖“萬水之源”,轉阿里第一神湖 —— 瑪旁雍錯


朝聖“萬水之源”,轉阿里第一神湖 —— 瑪旁雍錯

【羊年轉湖】

說說轉湖吧。都說馬年轉山,羊年轉湖,可我卻在羊年轉了山,現在看來一切皆為緣分,凡事自有定數。

聖湖瑪旁雍措一圈約100公里,轉湖的路程比岡仁波齊轉山的路程要多出很多,但難度也降低了很多,轉湖一般是三到五天,順時針方向,需要帶上食物,除了第二天晚上要在野外露營之外,轉湖路的沿途都有寺廟可以住宿。

沿湖邊徒步雖然沒有轉岡仁波齊神山的轉山路那般艱苦,海拔也低了小一千米,但卻會出現溪水的挑戰,當路上遇到河流時,只能淌水而過,試想下,這高原雪山流下來的冰水要是浸及腰部的話,感受會怎樣。相比於轉山的歇腳點塔爾欽,瑪旁雍措轉湖時的食宿條件很差,只能自帶乾糧和睡袋。轉湖沿途的補給點蔬菜短缺,最好帶點補充維生素和補充體力的食物。

新藏公路春季和冬季大雪封山,無法通行,最佳自駕來瑪旁雍措的季節是每年5月初至10月中旬。十月的阿里氣候應該算是很惡劣了,溫差大陽光刺眼風大,容易感冒。所以防寒衣物和藥品能帶點就帶點。

朝聖“萬水之源”,轉阿里第一神湖 —— 瑪旁雍錯

站在湖邊的時間有點久,有些冷,遠方的智慧女神納木納尼峰依舊注視著腳下的神山聖湖。湖水看起來依舊平靜,湖岸線蜿蜒曲折,讓人看了過目不忘。

對於轉瑪旁雍錯並不明確的實質性的規則,只需要沿著湖順時針轉完一個閉合的圓就算完成了轉湖一圈。因為交通的關係,大部分來轉湖的人都會選擇從西北方向的吉烏寺作為轉湖的起點。

朝聖“萬水之源”,轉阿里第一神湖 —— 瑪旁雍錯

  轉湖一般都是按順時針方向走,沿途有三分之二的路是緊靠湖岸線,北部的路要經過霍爾鄉,這條路可以跑汽車,沙灘、礫石、沼澤交替,在聖湖的東南方向有幾條河注入瑪旁雍錯,需要淌水過河。沿途的寺廟雖然可以住宿,但是條件極為簡陋。

轉瑪旁雍錯雖然沒有轉岡仁波齊的上下山那樣艱難,但轉湖的路多是鬆軟的細沙路,走起來也很費力。尤其困難的是在湖的南岸要面對涉水的挑戰。當路上遇到河流時,只能淌水而過,沒有其它的辦法。轉湖的人不像轉山的那麼多,無論朝聖者還是旅行者。沿途的景色雖然很美,但缺乏變化,再美的景色看上幾個小時也會審美疲勞。若是雨季,路上經過的幾條小河也會造成不小的麻煩。

一般轉湖需要四天的行程,具體的轉湖時間還是要根據自己的體力量力而行,但大部分人需要四天的時間。

第一天從吉烏寺到霍爾,徒步的時間大概需要七到八小時,從吉烏寺出發,沿途會路過一些廢棄的山洞,加吉寺的遺址和郎那寺。抵達霍爾之前還會經過苯日寺的遺址和大片的沼澤地。第二天從霍爾到色熱龍寺,徒步時間大概需要四到五小時,行程相對於算輕鬆一些的。霍爾是轉湖路上非常重要的補給點,這裡有很多藏族人開的商店,可以買些吃的補充能量,也可以在這裡拍攝聖湖對面的智慧女神納木納尼峰。第三天從色熱龍寺到楚古寺,徒步時間大概七到八小時左右。途中會經過聶果寺,行程中會有爬坡,所以一定要補充好能量。楚古寺的位置非常好,適合看日落,有很多印度教徒在此沐浴,寺廟邊上也有可供住宿的小旅館。第四天從楚古寺到吉烏寺,徒步大概需要十小時左右。最後一天的行程相比前三天就要艱苦一些,沿著瑪旁雍錯西岸途經坐落在山崖上的果祖寺,會遇到需要涉水淌河而過的路段,途中還會遇到印度教徒沐浴的地方,景色也很美。

朝聖“萬水之源”,轉阿里第一神湖 —— 瑪旁雍錯

朝聖“萬水之源”,轉阿里第一神湖 —— 瑪旁雍錯

印度教徒通常都會在轉湖途中到湖中洗浴,而藏民一般只是步行或磕長頭轉,並不下水。至於那些轉湖的旅行者,雖然在最溫暖的時候湖水也很冷,而且湖邊的風很大,但還是有很多人想藉此洗清一生的風霜和內心的不安。

很多書籍和經典描寫瑪旁雍措的水“像珍珠一樣”,喝了以後能洗脫“百世罪孽”,幾乎所有的藏族老百姓也會稱讚瑪旁雍措的水“很甜”。

朝聖“萬水之源”,轉阿里第一神湖 —— 瑪旁雍錯

這裡的山很遠,就連風都要刮很久,這裡的山也很近,因為虔誠的腳步從未停歇。在神山聖湖,總能遇見轉山轉水的朝聖者。有飽經風霜的老者,有柔美青澀的少女,甚至還有稚氣未脫的孩童。佛光閃閃,經幡飛揚,從未知處傾瀉而下的信仰之光,將他們遠去的背影輕輕照亮。

朝聖“萬水之源”,轉阿里第一神湖 —— 瑪旁雍錯

離開瑪旁雍錯的時候,我跟哥們老面說,每次來到神山聖湖時,總是看見時歡喜,靠近時平靜,走時又捨不得,這毛病得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