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會飛的木龍

福建 江南胡楊

三井瀑布,聞名遐邇。它位於福建古田縣杉洋村北5公里處,是當年南宋大學者朱熹常來聽瀑品茗的地方。

白溪天山莽原的溪水穿越陡峭峭的山谷,奔騰而出,繞杉洋溪門村而過,稱為龍舞溪峽谷。溪門以上叫龍舞溪,溪門以下叫藍田溪。龍舞溪多峽谷,大小瀑布十多處。從溪門村溯源3公里,就是“青壁斗絕,怪石林立……瀑飛數百丈“的龍井瀑布。龍井瀑布上下落差很大,共有三級,總落差達200米,所以又稱“三井瀑布”。 “三井”就是三疊瀑布衝出的三個深譚,水聲如箏如笙,十分動聽。

最早三井瀑布水量驚人,所以,《龍井記》載:“瀑飛數百丈,疊瀦三井……激湍嗡霧,氣無冬夏,寒光逼人,毛豎魄越,不能以久立”。

傳說三井中住著一條木龍,每當旱年人們祈雨時,總是有求必應。鄉民們於南宋紹興年間(約1106)在溪門村建“龍源廟”,以奉祀龍王和土地。

據說,這條龍原本是一條刻於福州九峰寺牆壁上的木龍。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它感應天地之靈氣,竟然活了起來,扯斷被鐵釘釘住的一隻腳掌,騰雲駕霧,沿溪而上,最後到達杉洋村北的三井瀑布安家。九峰寺中的一個小和尚發現木龍斷掌後心生憐憫,就將龍掌取下,沿著斑斑血跡一路追尋到三井飛瀑,在龍潭邊不住呼喚。終於有一天,神龍從水底鑽出來,伸腳接上斷掌;同時它將這個好心的小和尚捲入井中。後來,小和尚就被杉洋鄉民敬為“尋龍土地爺”。

古老相傳,三井瀑布下住著的這條木龍可以呼風喚雨,屢屢顯靈,“間有神光夜騰”;每遇大旱,方圓幾百裡內的連江、羅源、寧德、古田等縣村民就到瀑布旁虔誠地自發組織祈雨求龍,不斷燒香禱告,祈求上天使威生雲、生雨救民。“祈雨”前,全村百姓會齋戒六天,不戴斗笠,不挑糞桶,還請道士做道場。第七天,全村男子在烈日下從村裡出發,三步一跪,沿途一路高喊:“三井龍救啊!”一直跪到三井龍源,再由道士法師不斷念著“祈雨經”, 誠惶誠恐地向天地山川諸水神訴說旱情的嚴重,並祈請神靈憐憫天下蒼生,及時降雨。最後道士法師向井中放下“銀瓶”向龍王求雨,其他參祭人員跪在祭壇前默唸祈雨,心裡默唸:“天老爺,快下雨,保佑大家吃白米!”這種獨特的民間風俗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

人類的精誠可以感天動地。傳說,每次“祈雨”祭禮後雲氣地湧後必降大雨,甘霖遍佈全境,“草木禾稼俱備榮茂”。三井龍的名聲傳聞遐邇。

水是農業的命脈。在中華民族的水崇拜觀念中,雨是水崇拜最主要的對象之一。在生產力相對落後、主要是靠天吃飯的中國古代農耕社會,這個“天”主要指雨水而言。中國古代先民在祈雨時所崇拜祭祀之神有天神、龍神等神靈。而龍神是古人想象中能夠飛天入地的神物,並一直被當作掌管雨水的水神進行崇拜和祭祀。祈雨,又叫求雨,是圍繞著農業生產、祈禳豐收的巫術活動。以前,百姓受到的旱澇災害之苦最直接、最深重。因此他們希冀通過祈雨的巫術活動,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以便更好地繁衍生息下去。

中國歷史上不少著名的文學家,由於為官一方,在主持本轄區的祈雨活動中,寫下了不少以祈雨為內容的詩文,如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祈雨社稷詩》等。北宋曾鞏的《泰山祈雨文》寫後不久,齊州果然降下甘雨,作為父母官的曾鞏大為感動,又寫了一篇文情並茂的《泰山謝雨文》,以表對天地水神的感激之情。

而在杉洋三井飛瀑附近,則藏匿著一方鐫刻於南宋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的大型摩崖石刻。這就是《龍井記》。作者是宋朝時杉洋籍進士,曾任惠安知縣的餘宋興。

這方摩崖石刻高3.1米,寬3.7米,由余宋興撰寫,陳壽刻石。它是一篇集敘事、寫景、忬情於一體的優美散文,堪稱研究南宋時期文學作品風格的不可多得的精品。全文456字,比歐陽修名篇《醉翁亭記》少100字,但全文佈局精巧,文句精練。全文生動地描寫了杉洋龍井峽谷中那三級瀑布“瀑飛數百丈”的雄渾壯觀景象。文章開頭寫農婦“視有蟠於石,倏入於淵”,次引異僧圓覺遙指“其處有龍居之”,再證鄉民遇旱災求雨“隨扣輒應”,層層遞進,把發生在八百多年前農耕時代民間的一種圖騰崇拜活動描寫得活靈活現,展現了宋代流傳於杉洋民間的神奇靈驗的祈龍求雨風俗。

文章中還記錄下了一個關於朱熹的重要史實:南宋淳熙年間,朱熹攜弟子林用中來此遊玩,林用中讚歎說:“廬山之臥龍、西澗、谷濂、漱玉,無加是也。”朱子和門生把杉洋三井飛瀑與廬山四大瀑布相提並論,覺得廬山瀑布的壯觀秀美也不過如此啦!

三井瀑布自然景觀與《龍井記》摩崖石刻人文景觀相得益彰,成為千年歷史文化名鎮杉洋的一張靚麗的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