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验证

能不能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荒野一个人饿坏了,而另一个人手里拿着馒头、饼干、黄瓜、西红柿,那么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也许大家的答案是把馒头、饼干、黄瓜、西红柿直接给饥饿的人吃了。似乎过于简单了些。

看似弱智的问题,其实充满着生活的智慧。因为从人类历史上发端起,人们最初并不知道黄瓜、馒头、面包一定是可以吃的。这是一个从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比如馒头饼干要从观察小麦的生长开始直到做成面粉做成面食,比如黄瓜、西红柿要从采集到看看能不能吃,吃了没事,这种经验的积累就形成了农业。

对于中医药也一样,也是无数的验证而来的。算过来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其实都是这么过来的。没有人去怀疑什么,只是近代的发展,西方科学主义的盛行之后,觉得老祖宗说的应该拿出来验证验证,怎么验证呢,实验室验证、动物验证。

中医的验证


这种验证可以不不可以?我不反对,对于中医来讲充满着神秘的地方,如果能通过实验验证经络的存在,这没有什么不少?如果通过实验验证这个药物的安全性,能治疗什么疾病,这也没有什么不少。中医自古都不保守,接受新事物新方法对于中医是常态,也正以为此中医才能从茹毛饮血的时代一直延续发展到现在。

但问题是,目前的双盲、多盲实验,并不能够完美的解决中医药的疑问。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之后,中医认为自己手里拿着的馒头明明就可以给饥饿的人吃掉,或者饼干或者西红柿黄瓜,病人吃了就好了,不饿了,还需要检验个什么呢?何况千百年来的血泪检验,这不叫检验?动物检验才是检验?

所以目前的问题不是中医不接受检验,而是目前的方法并能够做到中医心理去。中医一些能接受,一些不能接受,怎么办?强制中医不成?显然是不行的。


中国人不排斥验证

中国人其实不排斥验证,每一天发生的中医西医的治疗,其实都是一种验证。对于我们来讲,即使有现成的药物,但是个体化的表现也不相同。同样是治疗甲亢的甲巯咪唑片,一些人吃了没事,肝肾功能血常规都好,但是一些人不行,吃了过敏或者损伤肝脏。中医药也一样,同样是细辛有些人吹牛说开30g没事,可能一些人吃上3-5g就出问题了。体质的不同,所以医生的职业本质上就是对先前知识学习、验证、实践、积累经验的过程。也正是这样的模式,才出现了大科学家、大医学家,院士教授。

但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时刻以病人切身感受为出发点。

中国医生对于数理普遍不敏感,包括西医医生。在中国人的治疗观念中,病人都是平等一致的,都应该给予最好的最优质的疗法,而对于疾病认识又有变化和个体,这样当治疗时候都注重于经验。比如这个医生吸收了老师的书本经验或者自己积累的经验,他自己得心应手的时候,这一百个病人他就会用他认为最好的方法治疗,而不会把这些病人分成组去观察。
简单的讲,比如中医看病一百个人都是有口苦咽干目眩的症状,那么上来使用小柴胡汤治疗准确性就很高,这种方证对应的模式,治疗疾病就好像就好像凸凹想和,对应的很准确;把新冠疫情定位寒湿疫,那么就要辛温发散,不需要用苦寒清热药物了。因此,千百年来,当风寒感冒后,病人也不发汗就是头痛身体疼痛关节疼痛,不需要仔细的分别,麻黄汤就可以。这样麻黄汤就是直接的,高效的,病人吃了一两付病就好了,这种代价是什么呢?一副药不到五元钱。

中医的验证


这就是思路,所以一百个人明知道用这种方法就好,而且又可预测结果,所以中医就不会去实验。这和前边饥饿的人给他们吃馒头一样,不需要去研究下是吃馒头最好还是吃黄瓜最好或者西红柿。但是非要较真,吃黄瓜更容易控制饥饿,这也没有什么,只要有兴致。对于本次疫情防控恰恰存在的就是这样的问题,在疫情防控方面存在着中医西医、中药西药和其他疗法,究竟谁管用?作为科学研究这个时候就要分组做些测试,这中间夹杂了大量的药物试验,这种双盲的方法,其实是以忽略或者漠视人类治病经验为前提的,所以对于西方来的一个药竟然不加分别的进行临床试验,而当时中医药的疗效已经充分的表达出来了。

这是为了什么呢?我是没有搞懂,而到现在看吃了这些药的又有什么结果呢?

双盲实验的弊端会导致一些人耽误病情

到现代药理的双盲似乎夸张了些,有意思的地方恰恰在这里,他们是用模块式复制病人,然后一百人分出来五十人吃小柴胡汤,另外的人不吃可能吃些安慰剂。说实在,这吃安慰剂的病人,对中医讲就是暴殄天物,该用的不用就会错失良机,是要被病人骂,医生是要自责的。


因此,当疫情防控有一种可靠疗法放在这里的时候,中医首先做的是判断证型,然后用药,这就很精准,而如果让寒证的人吃寒药,热证的人吃热药,这对中医做不出来。不过临床双盲的实验并不关心这些,他们并没有药物性味归经的概念,在这些人眼睛里药没有寒热,如此普同一等,大家都用。这就如领导用人,关键时候甲大家觉得都行去了就能做成,但却让乙去做实验,结果可能就炸了。当然也不排除对经验的挑战,出现意外成功。但逻辑上,选甲是优化方案。医学就是在经验中结合观察选择优化的工作过程。

中医的验证


这个过程中,一些人就会因此而耽误病情。总结的话就是,放着馒头不吃,非要去研究下黄瓜能不能抵抗饥饿。实际上,在疫情发展那么迅速的情况下,这种琢磨是慢条斯理的耽误病情的模式,当中医药已经客观的疗效被肯定的时候,应该是快速的采取经验医学。但是一些人醉心于新药的研究,这个时候对于疫情防控是不应该的,是应该收到谴责的。而那些药物的开发,我觉得对于慢病更加适合,对于病人来讲,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疾病的转化,不就轻症发展危重症,这样就可以耐心的观察研究,研究出来新药。中医讲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也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验证对中医有弊端有不足尚不能完美解决


但这种模式却在强制使用,所以中医临床也要进行双盲分组对照,可以不可以?也不是不可以,让做就做,只要可行有价值。但可控性比较差:一是因为中药多为复方制剂,作用靶点多,这与提取药物或西药单一成分不同。单因素分析不适合中药。二是证不好复制。中医治病关键是证,证就是分组识别,寒热的分开,然后针对性治疗。而双盲是搅在一起的,这种模式忽略了中医本质。三是疗效判断不好统一。比如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但用药有时侧重症状改善而达到降血糖目的,一些患者通过服中药或针灸,减肥,改善了体质,血压血脂正常了;消除了胰岛素抵抗,血糖正常了;这不是药物直接去降糖,而是一个复杂的作用机制。疗效点放在哪里呢?中药对证除了根本,然后病人不长期吃药了;而现代药物是确定了疗效,从此吃一辈子。这种代价选择哪个呢?


治病和生活一样。有人讲了一个例子,家里小孩顽皮,总是向墙上乱画。处理办法,一个是画了及时擦了,这个和西药很像,但是孩子还要画。而中医则会去教育小孩,把教育过程作为重点,对证下药,孩子心态正了就不画了。这个过程就是疗效,有时很快立竿见影,有时候需要慢慢观察,水到渠成。
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确实复杂。现在技术手段和认识水平还不够,急也没用。中医人也都一样希望尽快搞懂中医药,但单靠现代的验证思路还远远不够,研究水平不够就慢慢等吧。

作为中医没有必要对双盲有任何的忧虑,中医是一个超大范围的集合,其哲学性的思维i模式和天人相应的理论涵盖了与人有关的所有,当然也包括现存的西医药。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所以中医不需要担心于任何的验证,验证是伴随着中医产生到发展一直到今天的永远的过程,时刻都在发生。但中医也过于复杂,还有很多说明不清楚,解释不清楚,比如经络到现在谁也搞不清楚究竟怎么发现,但是它却又客观存在,这怎么办呢?

一些留给中医自己,因为中医也有自己的思路和研究的模式;一些交给现代科学,毕竟现代科学的研究可以作为中医发展的有效补充;一些交给后代,功成不必在我,人类是发展的,如果青霉素的发明者一上来就把抗生素发展到今天的高度,如果制造火药的一上来就直接研究出了火箭,那么人类就不是人类了。一些知识,需要慢慢的去理解、认识,也许好几代才搞得清楚,那么短短几十年光景的人们,今天又需要做什么死磕的理论呢?

所以有人如果再纠结这个问题的时候,只有几种可能:一是希望对方反对者怀疑者否定着提供科研经费,大家一起做些研究,毕竟科研都需要代价;二是请对方设计一个他认为可行的研究模式,做出一些观察和分析拿出来结果大家看看,不需要空白的说笑;三是中医自己埋头前进,只管自己走路,只要自己走的正、能为群众解决问题,做到问心无愧,管他呢?四是欢迎一些中西医沟通的热心者,互通有无,共同的做些合作性的研究,达成一些认识,从合作中寻找中西医的融合和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