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故鄉濃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像往常一樣,吃過早餐,我走出宿舍,走進茶園看看茶的長勢,和茶農探討探討茶園的種植情況。站在山間,望著這一大片綠幽幽的山頭,這片承載著村民們脫貧致富希望的大山,我陷入了沉思。

一晃三年過去了,在市委政法委支持和廣大村民們的努力下,這個貧困小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三年前第一次來到這個小山村的情景和感受,我還記憶猶新……

茶是故鄉濃

2016年,根據清遠市新時期精準扶貧工作的安排,市委政法委掛點幫扶貧困村陽山縣楊梅鎮大(上大下平)村,我被單位委派成為該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楊梅鎮大(上大下平)村,位於陽山縣最西南面的一個山村,距墟鎮22公里,北與石潭鎮毗鄰,西與肇慶市的懷集縣接壤,南邊緊鄰肇慶市的廣寧縣,屬陽山縣最南端最偏遠的一個村落,平均海拔1000米。村子裡共有138戶678人,下轄新屋,李屋,田心,坑尾4個村民小組,2016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8萬元,主要經濟來源為開發山地種植沙糖桔和外出務工。

茶是故鄉濃

第一次從清遠出發來村裡,我開了整整3個小時的山路,最難的是從鎮到村那22公里288道彎的過境公路,彎多坡陡,開到村裡時幾乎暈頭轉向、手腳麻木。

從一名普通的鄉鎮幹部到鎮黨委書記,我10多年前後經歷了4個鄉鎮。縱然我從一參加工作就紮根基層12年,可以說是比較資深的基層幹部都無法想象,清遠竟有這麼多彎道的路和這麼偏遠的山村。心底猶豫著是否要打退堂鼓,我是否可以挑起這擔子。但作為一名基層走出來的共產黨員,我對山區群眾有著不可磨滅的感情。村子落後的面貌和當地村民的勤勞善良更是深深地觸動了我,使我有了迫切改變現狀、幫助山區群眾擺脫貧困的決心,於是毅然接過了組織交給我的這份沉甸甸的擔子,一干就是三年。


茶是故鄉濃

廖瑞慶陪專家現場堪查茶葉基地

在三年多精準扶貧工作中,我不斷告誡自己,對待群眾和工作一定要“用真心、帶真情、真扶貧、踏實苦幹、以民為先,與當地的群眾心連心,村民就是自己的親人,把村中事當作自己的事來幹,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第一書記這個稱呼。

“怎麼幫才能幫到位、幫出成效。”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要幫扶出成效,只有從村民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問題入手。從駐村的第一天起,我把熟悉情況、摸清底數作為開展工作的第一步,因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識別是脫貧攻堅的第一粒釦子,第一粒釦子扣錯了,脫貧攻堅就會走偏,精準幫扶、精準脫貧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我與村組幹部連續多日登門入戶走訪,與村民拉家常,交朋友,聽群眾說真話、實話,甚至是氣話、惱話,逐戶摸清情況、徵求意見,嚴格按規範程序做好精準再識別工作,得到廣大村民的理解、支持和認可,群眾簽字率、滿意率均達到95%以上。

為儘快取得黨員群眾的信任、理解和支持,還廣泛徵求老幹部、老黨員、村小組長和貧困戶、非貧困戶的意見建議,因村施策、因戶施策,與村兩委班子一起迅速制定《幫扶脫貧攻堅工作實施方案》《貧困戶三年幫扶措施》《落實黨員幫扶代辦制度》等一系列服水土、接地氣、操作性強的措施。

茶是故鄉濃

剛來駐村時各村小組基礎設施很薄弱,為了改變村民們落後簡陋的生活環境,我不斷爭取本單位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先後籌集資金60多萬元,邀請了省裡的設計院對四個村小組進行美麗鄉村規劃,將村莊打造成為宜居宜遊宜養的綠色生態新農村,實現了新農村建設、村莊整治、村組道路改造硬化、村中排汙系統、山溪河道除險加固等“全覆蓋”,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發生了明顯變化。

扶貧不僅是發展村子整體經濟,更要幫那些有特殊情況的群眾解決問題,只要能為他們排憂解難,哪怕是一丁點兒的小事,我都要認真做。如妻子不能幹重活、還有兩個孩子的貧困戶李月海,危房需改造,要想辦法幫他解決部分資金;有著33年黨齡的老黨員李奕行,要幫他改造老舊電線,屋子裡裡外外要粉刷一新……

天有不測風雲。2016年,扶貧工作剛有起色,一場黃龍病對楊梅鎮沙糖桔種植戶造成了很大的打擊,根據當時的損失情況,種植沙糖桔已不能再大力發展,要帶動全村的經濟有所發展,擺脫貧困的面貌只能考慮改種,發展一個新的經濟項目。通過聘請農業專家進行實地考察,發現當地的環境、海拔、溫度非常適宜種茶,且當地也有采野生茶、炒茶葉的習慣。

2017年3月20日,時任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黃兆芬到大村調研指導精準扶貧和美麗鄉村工作時指出,掛扶單位要充分做實產業幫扶工作和做好資金支撐工作,通過引導群眾因地制宜發展本地特色產業,以產業帶動農民群眾脫貧致富。我藉此機會提出擬打造茶葉種植基地發展茶葉產業的提議,得到高度認可。

茶是故鄉濃

廖瑞慶介紹雲霧茶葉基地規劃情況

這個扶貧發展計劃正與田心,坑尾兩個村小組村民的想法不謀而合,當晚立即召集各村小組長開家長會,商量種植規劃、幫扶計劃。經過幾個夜晚的商議,最終決定,整合兩村集體土地100多畝山地發展茶葉種植基地,幫扶單位、村集體和科農項目共籌集42萬元作為前期資金投入,村成立專業合作社,村小組以土地入股、貧困戶以勞動入股的“3+3+4”分紅模式進行種茶發展。這種做法,剛好貼合了陽山縣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造實現“三變”(即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探索模式。

在鎮政府及有關單位支持配合下,我也忙開了,走審批流程、調購茶苗、平山開地,種植茶苗,各項計劃有條不紊地迅速開展起來。

4月中旬,為了趕在適宜天氣種下茶苗以保證成活率順利生長,田心、坑尾兩村村民一致決定,每家每戶派出勞動力參加無償義務勞動——上山種茶。

天一亮,家家戶戶自覺帶上中飯,到新開的山地裡忙碌起來。連續兩天,大家從天亮忙到天黑,毫無怨言,而我一直守在茶葉種植基地上,陪著村民們一起忙碌。

僅僅用了22天時間,村民們把這全是灌木、雜草叢生荒蕪的大山變成了現如今這番充滿生機的景象。勤勞樸實的村民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神奇的“大速度”,把這一片全是灌木、雜草叢生的荒山開墾出了110多畝茶葉種植基地,種植了13萬棵茶苗。

茶是故鄉濃

廖瑞慶陪同市委政法委領導視察雲霧茶葉基地

看著近300人一起勞動,人潮湧湧、滿山遍野、熱火朝天的場面,連日來四處奔走忙活的辛苦和疲憊頓時消失殆盡,這時我的心裡只有一個想法:只要能幫上村民,再苦再累也值得了。直到現在每每看著手機裡記錄下來的照片、回想起當時的勞動場景,我還是熱血沸騰、激動不已。村民們積極投入、勤勞努力的態度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再次感動著我,激勵著我,使我再次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定要把扶貧這份工作幹成、幹好!

現如今,離村莊4-5公里遠的一片山坡上,種著連綿幾座山的一行行一隴隴的茶,有金冠、有武夷水仙、還有黃金芽。適時種下的13萬棵茶苗95%成活,正良好生長中,也正式成立了大生態雲霧茶專業合作社。直至2018年,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裡茶葉種植面積已擴展到近500畝,投入資金300多萬。

微風吹過,滿山遍野的新茶正向我們招手,彷彿預示著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