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鹽壩”裡這樣生“金”

——四川九寨溝縣郭元鄉探索高質量脫貧之路側記

九寨溝縣郭元鄉地處川甘交界,是九寨溝縣的東大門,緊鄰甘肅省文縣。郭元,又稱“鍋鹽壩”,因曾是用鐵鍋熬鹽的壩子而得名。

2014年,郭元鄉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200戶773人;2018年9月,貧困人口數居全縣之首的郭元鄉實現貧困戶全部脫貧。

九寨溝縣是省定貧困縣,屬國家確定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郭元鄉成功拔“窮根”的背後,是駐村工作隊的努力、各級幫扶力量的支持和貧困群眾的自強。如今,昔日的“鍋鹽壩”探索出高質量脫貧之路。

從駐村隊員到第一書記

用自己的真心贏民心

“劉阿姨,你走了我們咋辦啊?”“劉姐,你走咋都不說一聲哦?”……2019年11月15日,是九寨溝縣委宣傳部幹部、郭元鄉水溝村駐村工作隊員劉令賢退休的日子。

這一天,因為害怕告別時的心酸與不捨,劉令賢選擇悄悄離開水溝村。“放心,有什麼事情說一聲,我會盡力幫助。”“我還會回來看望大家的。”……劉令賢一一回復著水溝村村民的微信或電話。

2017年,“8·8”九寨溝地震後不久,53歲的劉令賢被派往郭元鄉水溝村駐村開展群眾工作。

受地震影響,水溝村脆紅李大量滯銷。對此,村民們怨氣頗多。這也讓初到水溝村的劉令賢感受到村民的不信任,甚至是冷嘲熱諷。

“無論如何都要幫大家把脆紅李銷售出去,我們說話算話。”面對質疑,劉令賢立下了“軍令狀”。為此,她一方面利用自身資源,聯繫郵政公司電商平臺專門在村上設點收購,通過線上銷售脆紅李;另一方面組織發動村幹部對接商販,將脆紅李銷往外地。分揀、裝箱、上車……短短半個月,水溝村20餘萬斤脆紅李便銷售一空,為村民們挽回經濟損失達50餘萬元。

“買了養老保險,你從年滿60週歲的次月就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了……”郭明躍既是郭元鄉金字村第一書記,又是郭元鄉“挎包宣講隊”成員。自去年5月29日,郭元鄉成立“挎包宣講隊”以來,郭明躍就經常揹著挎包進村入戶為村民宣講各項惠民政策,挎包裡裝的是各類宣講資料、筆記本。

郭明躍不僅是“挎包書記”,還是村民心中的“貼心書記”。為了發展集體經濟,金字村打造了230畝西梅李基地。“沒有郭書記的付出和心血,就不會有西梅李基地的今天。”說到西梅李,村委會主任魏東雲感慨萬千。“集體經濟是大家的事,眼光要看長遠一點……”基地機耕道建設要佔用村民郭胖娃的自留地,因賠償問題而陷入僵局。郭明躍不厭其煩多次上門做郭胖娃的工作,最終問題成功化解,機耕道修好了,金字村集體經濟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從縣內幫扶到邛崍援建

打造“造血”式長效扶貧模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郭元鄉,從縣內幫扶單位到對口援建的邛崍市,在幫扶過程中,變“輸血”為“造血”,以產業幫扶、基礎設施改善,實現真扶貧、扶真貧、可持續脫貧。

九寨溝縣檢察院是青龍村的縣級幫扶單位。“青龍村以前以種植傳統農作物為主,產值低、農戶收入少。”施汝美是該院派駐青龍村的第一書記。據他介紹,2017年,在縣檢察院的幫助下,青龍村建起了“百畝鄉村旅遊水果採摘園”,並按“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成立了“柴門關種植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有專家免費培訓,不愁水果銷路。”青龍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郭彥軍在採摘園種植了枇杷、脆紅李共5畝。2019年水果豐收,郭彥軍家收入近5萬元。

同年,依託“水果採摘園”,邛崍市充分發揮鄉村旅遊發展經驗優勢,積極拓展產業扶貧工作思路,以“三國文化、邊關文化、軍事文化”為主題,先後投入對口幫扶資金115萬元,並爭取到幫扶資金10萬元,用於郭元鄉青龍村鄉村旅遊示範項目建設,引導並大力支持青龍村發展鄉村旅遊。

除了產業扶貧,邛崍市還盡力幫助貧困村改善提升基礎設施。“以前只要下雨漲水,這個用涵管搭的橋就沒法經過,感謝邛崍市武裝部出資為我們修了路、建了橋。”郭明躍說,邛崍市武裝部是金字村的結對幫扶單位,2019年出資近18萬元幫助金字村修建了上河壩橋,完成路面硬化並修建了擋牆,徹底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問題,解除了山體滑坡安全隱患。

如今,郭明躍正忙著參與“金字村黨員活動暨農民技能培訓站”建設項目規劃,按照規劃將由邛崍市武裝部出資修建相關活動場地。“如果項目審核通過,將提升村裡的公共基礎服務功能,群眾滿意度與獲得感也將進一步提升。”

從7旬老翁到養蜂“達人”

不等不靠勤奮創業

“扶貧靠精準、脫貧靠勤奮”,一走進金字村村口,牆面上白底映襯著的一排紅色大字很是醒目。

“只要還有勞力,我就要繼續把蜂養下去。”金字村村民朱永禧今年76歲,家裡共3口人。在朱永禧家屋後坡地上的李樹掩映下,近百個原木蜂桶錯落有致地擺放著。

朱永禧因腰椎間盤突出幾乎喪失勞動力,妻子患高血壓等慢性病。2014年,朱永禧一家被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朱永禧在醫院手術治療後,能下地做一些輕體力活。

“我以前養過蜂,知道是咋管理的。”朱永禧說,自己有40多年養蜂經驗,不過規模小,自產自用。

2016年,在駐村幹部的支持、鼓勵下,恢復一定勞動力的朱永禧申請到了4萬元的扶貧小額貸款,他決定“重操舊業”。2017年,經過一年努力,朱永禧僅產蜂蜜收入就近2萬元。“去年天氣不好,蜂蜜有1萬多元的收入,5頭小牛崽收入3萬元左右,還有地裡的豬苓、脆紅李……”朱永禧盤算著,今年蜂巢準備發展到200多桶,“感謝國家的好政策,只要勤快,相信今後的日子會更好。”

在九寨溝縣,像劉令賢和郭明躍這樣的駐村隊員,像檢察院、邛崍援建這樣的幫扶力量還有很多,他們真扶貧、扶真貧,在他們的真情幫扶下,一戶戶貧困戶通過辛勤勞動摘掉了“窮帽”,一個個貧困村重獲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