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瀟雨,聲聲慢


瀟瀟雨,聲聲慢


(一)

立秋過後,天氣並沒有馬上轉涼,驕陽餘威猶在,各種燥熱仍然使人氣悶心煩。最近幾天,天氣漸漸轉涼,突然間一場大雨,彷彿一夜之間,真正進入秋天。

秋雨帶來絲絲涼意,讓人一下子神清氣爽,身體上的舒適慰貼,連帶的心情也好了許多。

冒雨去參加OM瑜伽組織的讀書會。

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

——《林徽因傳》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

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裡的雲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

星子在無意中閃

細雨點灑在花前

.......

真的是應景分享啊,從今天的細雨濛濛,談到了《林徽因傳》的作者白落梅,從筆名的詩韻談到了作者的才華,從女性的視角談到了女人的生活,從所選擇的愛情談到了一生的歸宿: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這個有才情的女子把她的一生過成了傳奇:有顏值有內涵多關愛,把生活經營成了人人豔羨的模樣。

瀟瀟雨,聲聲慢


(二)

有書友開玩笑說:相較於前兩次,這一次的讀書會拔高了 檔次,無意中接近高大上了。

她分享了一代大師豐子愷的故事——

豐子愷一家在抗戰期間曾經經歷了艱難的逃難生活,飽嘗風餐露宿、顛沛流離之苦,還要小心日軍的空襲。等全家人好不容易安頓下來後,他和兩個孩子說:“我們再也不用跑了,可以有個安穩的家了。”

他的女兒卻不高興地問:“為什麼?”

豐子愷說:“我們有了家不好嗎?”

女兒說:“每天在路上多好玩呀。”

豐子愷並沒有責備女兒,而是從孩子的談話中反省自己:成人的痛苦是因為把目的看的太過專注。而對孩子來講,過程更加重要。他們不能理解大人的辛苦和恐慌,只是看到每天在路上能遇到不同的人物和景色,吃到不同的東西,睡到不同的地方。

同樣的事物,帶給孩子與成人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女兒的話給了豐子愷另一種思路,也為他帶來了另一種心境。

豐子愷認為,人在世上活的越久,就越迷失自己的心性,就像飲酒一樣,年紀越長,越是醉眼朦朧,只有兒童的心較少地被塵世所矇蔽,才能夠超越無常,拋開苦難,成為最真最完全的人。

這樣的啟示,在我們今天的世界也是一樣的。艱難困頓時,換一種思維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究,往往會從逼仄處發現路徑,在絕境中獲得重生,生活也會因此別有洞天。

瀟瀟雨,聲聲慢


(三)

喝茶與讀書,原本就是賞心樂事加雅事。

兩者結合起來,既有芙蓉如面柳如眉之美,又似鮮花著錦烈火烹油般相得益彰。

那麼,再佐之以詩呢?並且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境悠悠,情思綿綿那種?

怎麼樣,有沒有動心?雨聲滴答,茶室優雅。對面只有知心友,兩旁俱無礙目人。舒心乎?飲茶乎?

如果我是開水

你是茶葉

那麼你的香郁

必須依賴我的無味

讓你的乾枯柔柔地

在我裡面展開,舒散

讓我的侵潤舒展你的容顏

我必須熱,甚至沸

彼此才能相融

我們必須隱藏

在水裡相覷,相纏

一盞茶的功夫

我倆才決定成一種顏色

無論你怎樣浮沉

把持不定

你終將緩緩地

(噢,輕輕地)

落下,攢聚

在我最深處

那時候

你最苦的一滴淚

將是我最甘美的

一口茶

.......

瀟瀟雨,聲聲慢


(四)

李清照的《聲聲慢》,書“秋情”,賦“濃愁”,寫盡了國破家亡中的深閨幽怨。

今天讀馬德的《了不了》,無奈中有著通達,無措中也有方法。

“本來不好了的,手起刀落,了了。原本容易了的,纏綿悱惻,卻一時半會了不了。一份情,結的時候是情緣;而了的時候,卻變成了情怨。這個世界的好多事,簡單起來真簡單,複雜起來太複雜。

了,會痛;不了,會更痛。了不了,實際上,就是對這樣一種疼痛的妥協。人生,在某種抉擇面前,有時候,往前一步不敢,往後一步不忍,往前一步怕陷得太深,往後一步又怕撇的太乾淨。怕走不出來,又怕徹底走出來委屈了自己傷害了別人。

其實,了,還是不了,世界都在那裡,你我都在那裡,情緣都在那裡。”

當一切難下定斷的時候,就不要糾結痴纏,把一切交給時間。

時間是個魔術師,它翻轉騰挪,總會幫你做出選擇,直至最後給你答案。

其實,讀書會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呢?它提供了一個介質和場地,使得我們在彼此的交流和互通中開闊視野,拓展思路,讓我們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中獲得開悟和智慧,使我們在疲憊的生活中找到支撐和動力,讓我們在俗世塵埃裡覓得詩情和畫意,它是我們庸碌生活中難得偷出的半日閒,也是我們孜孜以求要找的小確幸!

瀟瀟雨,聲聲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