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武漢傳來了訃告。

2020年2月15日。

段正澄院士因新冠肺炎在武漢逝世。

平地一聲雷。

舉國哀悼!

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說實話,一開始我並不能理解人們悲傷。

只是唏噓,又走了一位科學家。

可接下來發生的事卻讓我五味雜陳。

因為疫情,喪事從簡。

沒有遺體告別。

只有一個網上紀念堂。

師生、校友、社會各界都於此追悼。

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當我看著上面滿滿當當的留言,不禁淚目。

這一次,我們真的失去了很好很好的國士!

01

對於腫瘤病人而言,這天是無比心碎的。

若不是段老,此刻的他們可能正承擔著伽瑪刀治療帶來的風險。

你可能有所不知。

伽瑪刀是目前用於腫瘤放射治療最先進的武器 。

但,伽瑪刀射線也很容易傷害正常細胞。

一些器官也會因此受損,很難恢復。

真正意義上的雙刃劍。

當年病人無不為之擔憂。

不用,腫瘤難控制;用吧,怕後遺症。

段老的出現,掐斷了所有顧慮。

1999年,段氏伽瑪刀面世。

這是由段老研發,中國原創的世界首臺大型放療設備。

而它的厲害之處在於:

能精密定位腫瘤,極大降低對正常細胞的損傷。

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當時一出,轟動全國!

無數人焦頭爛額的問題,他解決了。

直到20年後的今天,全國100多家醫院都在使用。

將近百萬腫瘤病人因之受惠。

蒼生之福,便是如此。

其實後人享受便利之時,很少人會知道段正澄這一名字。

也很少有人會知道,段老為之付出了整整十年心血。

可段老他自己不在意。

他只在意,如何為人們做點事。

所以此生,他紮根於機械工程。

板凳甘坐十年冷,絲毫不敢怠慢任何一項研究。

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圖片湖北日報|段正澄院士(中)與同事探討項目改進。


他花了10年,做出了段氏伽瑪刀。

又花了20年,研究了激光加工技術與裝備。

而完善汽車發動機曲軸磨床,他花了30年。

好一機械狂人!

六十餘載,是一刻沒停。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項,他拿到手軟。

按理來說,這般造詣,只要他願意,隨時都能當上院士。

這一名頭,多少人窮極一生都無法擁有。

但他就是不在意。

很早的時候,有不少人推著他去參選。

而他果斷拒絕了:

“有些項目技術需要經過歷史的考驗,二三十年不算久。”

老爺子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直到他所有研究福廕社會,他這才推脫不了,申報了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9年,他75歲,是年紀最大的一個。

也是第一次申報就通過的那個。

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不知名利是何物,只識心中系蒼生。

這便是段老。

02

最讓我敬佩的是,這麼厲害一個科學家,本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為搞科研。

有充足的條件支撐他這麼做。

可段老偏偏不。

他還要為華科儘自己一份力。

這一切,他從19歲就開始在做。

那年,他結緣華科。

當時讀大學,生活費學費都由國家承擔。

心懷感恩的他不敢忘記反哺。

時值工學院興建,每逢節假日,他都會幫忙。

那段時間特別苦,但他從來都是任勞任怨。

學院很多地方,都有他挑過的磚。

不僅挑磚,其他雜七雜八的工作他都幹。

他還親手種下了一棵梧桐。

如今已是參天大樹。

偌大的華科裡,他不止樹木,還樹人。

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自畢業後,他就留校擔任助教。

從助教成為老師,從老師成為教授、導師......


向來兢兢業業。

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沒出事前,華科機械學院大樓附近,總能看到白髮老者。

那便是段老。

明明已是耄耋之年,還在為培養後人鞠躬盡瘁。

他總共就帶過32名博士生,6名博士後。

與其他導師相比,實在是少得可憐。

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我一度以為,他這樣會輕鬆很多,畢竟年齡也這麼大了。

可我萬萬沒想到,就是這麼少的學生,耗費了他60多年。

他是真不敢含糊。

但凡他帶過的學生都知道。

段老的嚴苛堪稱恐怖。

博士生沒熬個四五年都畢不了業。

每個博士研究生的論文,其他導師可能心慈手軟,能過就讓過。

可他至少得細緻看個3遍。

不過關就重來。

不為其他,就為了培養真正能做事的。

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自始至終,他都在敦促學生:

從事科研,也許十年二十年都不會有什麼大的成果,因此絕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選準了目標,就要長期堅持,不折不撓。

言傳身教下,段老帶出來的人,也如同他一般。

都是大國脊樑!

段老的團隊,再複雜的工程問題都能解決。

你可能有所不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高檔激光加工裝備基本依賴進口。

而他的團隊硬是研發出了14種國內首臺激光加工設備。

如今已經出口許多國家。

他的教研室裡,出了5位院士,4位重點大學的黨委書記和校長。

這其中,就有製造業信息化方面的專家,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李培根。

在數控、CAD與設計優化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賙濟。

拿下無數國家獎項,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楊叔子......

個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

其厲害程度可見一斑。

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段老是真做到了像自己教育學生那樣:

“將文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到車間裡。”

俯首甘為孺子牛,段老如是。

03

除去這些豐功偉績,段老身上依舊有令我自愧不如的地方。

在華科,他是整個工學院研究經費最多的。

即便是那個工資只有幾塊錢的年代。

他依然手攥幾百萬經費。

可那時他的生活卻異常拮据。

連自己的鞋,家人的鞋壞了都不出去買,而是自己補。

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這幾百萬,是天大的誘惑。

可他呢?

寧可自己辛苦,也不願亂動經費,每一分每一毫都用在了科研上。

錢財是何物,他不是不知道。

奈何一生只願兩袖清風。

曾經,他和團隊拿了湖北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100萬獎金。

這次,是他應得的。

他本可以大大方方收下,拿著這筆錢犒勞一下自己。

可他還是沒有。

100萬獎金個人部分,他一口氣全捐了。

都給了貧困大學生。

目的無他,只想培養更多人才。

非但捐錢,還要一直捐下去。

從2013年開始,他創立了“征程助學金”。

整整7年,他連續資助了30多名貧困生。

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以前我總覺得人是自私的,看到好處不要是真的傻。

段老這樣的做法,我曾經也覺得很傻。

可如今,當我看著那些被資助貧困生的追悼,忍不住想扇自己幾耳光。

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這哪裡是傻了。

段老是真的太愛這片土地了。

為此,他可以不要名不要利。

他可以節省下自己所有的花費,資助貧窮學生。

他可以兢兢業業教導好每一個學生。

他可以日復一日紮根在實驗室裡。

只要華科需要,只要中國需要,他必當鞠躬盡瘁。

幾天前,我看到一個視頻。

去年九月份,他與夫人萬慕秦金婚,舉辦了宴席。

宴席上,萬奶奶現場唱了首歌。

段老在一旁,眼帶愛意,笑開了花。

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這些年來,夫人上樓時唱歌,他就在樓上鼓掌。

愛意從來不減。

看著這對恩愛的老人,再想到如今駕鶴西去的段老,眼眶不禁又紅了。

萬奶奶永遠失去了攜手多年的愛人。

華科永遠失去了耕耘60多年的院士。

我們永遠失去了心繫蒼生的大國脊樑。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嗚呼!哀哉!

04

這場疫情,我們失去的實在太多。

加上段老,華科已經失去了5名教授。

53歲的紅凌教授,遺傳學專家,在人體重大疾病基因研究做出過重大貢獻。

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63歲的林正斌教授,從事腎移植研究的專家。

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87歲的劉筱嫻教授,預防醫學教育家,婦幼衛生專業創始人。

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41歲的柯卉兵教授,華科工會主席,專攻社會科學。

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一則又一則的訃告,著實看得難受。

惟願天堂再無傷痛。

他們註定載入史冊。

只是,我真的很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這些脊樑。

我們要耗費多少年,才能出一個這樣的教授。

一場疫情,僅是華科就被帶走了五個。

於華科,於我們,都是重大損失。

而此刻,我知道還有很多前輩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他們在每一個領域深耕。

只盼多努力點,讓我們過得更好一點。

哪怕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基辛格曾在《論中國》中說道:

“中國人總是被他們當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

每每看到這話,總會鼻頭一酸。

誰說和平年代沒英雄?

他們就是啊!

以前,我只知道普天之下皆太平。

如今才明白,所有的國泰民安,都是這麼一幫人一點一點拿血汗鑄就的。

如此蒼生脊樑,我們享受靜好歲月的同時,該記得是他們的功勞。

等將來,我一定告訴子子孫孫:

華夏大地,有數不清的無名英雄。

他們是這片土地上最好的人。

勿忘!

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圖片|官微A文德洪


備註: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