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会结束,他却再也不回来了

武汉传来了讣告。

2020年2月15日。

段正澄院士因新冠肺炎在武汉逝世。

平地一声雷。

举国哀悼!

疫情会结束,他却再也不回来了

说实话,一开始我并不能理解人们悲伤。

只是唏嘘,又走了一位科学家。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我五味杂陈。

因为疫情,丧事从简。

没有遗体告别。

只有一个网上纪念堂。

师生、校友、社会各界都于此追悼。

疫情会结束,他却再也不回来了


当我看着上面满满当当的留言,不禁泪目。

这一次,我们真的失去了很好很好的国士!

01

对于肿瘤病人而言,这天是无比心碎的。

若不是段老,此刻的他们可能正承担着伽玛刀治疗带来的风险。

你可能有所不知。

伽玛刀是目前用于肿瘤放射治疗最先进的武器 。

但,伽玛刀射线也很容易伤害正常细胞。

一些器官也会因此受损,很难恢复。

真正意义上的双刃剑。

当年病人无不为之担忧。

不用,肿瘤难控制;用吧,怕后遗症。

段老的出现,掐断了所有顾虑。

1999年,段氏伽玛刀面世。

这是由段老研发,中国原创的世界首台大型放疗设备。

而它的厉害之处在于:

能精密定位肿瘤,极大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疫情会结束,他却再也不回来了


当时一出,轰动全国!

无数人焦头烂额的问题,他解决了。

直到20年后的今天,全国100多家医院都在使用。

将近百万肿瘤病人因之受惠。

苍生之福,便是如此。

其实后人享受便利之时,很少人会知道段正澄这一名字。

也很少有人会知道,段老为之付出了整整十年心血。

可段老他自己不在意。

他只在意,如何为人们做点事。

所以此生,他扎根于机械工程。

板凳甘坐十年冷,丝毫不敢怠慢任何一项研究。

疫情会结束,他却再也不回来了

图片湖北日报|段正澄院士(中)与同事探讨项目改进。


他花了10年,做出了段氏伽玛刀。

又花了20年,研究了激光加工技术与装备。

而完善汽车发动机曲轴磨床,他花了30年。

好一机械狂人!

六十余载,是一刻没停。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他拿到手软。

按理来说,这般造诣,只要他愿意,随时都能当上院士。

这一名头,多少人穷极一生都无法拥有。

但他就是不在意。

很早的时候,有不少人推着他去参选。

而他果断拒绝了:

“有些项目技术需要经过历史的考验,二三十年不算久。”

老爷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直到他所有研究福荫社会,他这才推脱不了,申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年,他75岁,是年纪最大的一个。

也是第一次申报就通过的那个。

疫情会结束,他却再也不回来了


不知名利是何物,只识心中系苍生。

这便是段老。

02

最让我敬佩的是,这么厉害一个科学家,本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搞科研。

有充足的条件支撑他这么做。

可段老偏偏不。

他还要为华科尽自己一份力。

这一切,他从19岁就开始在做。

那年,他结缘华科。

当时读大学,生活费学费都由国家承担。

心怀感恩的他不敢忘记反哺。

时值工学院兴建,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帮忙。

那段时间特别苦,但他从来都是任劳任怨。

学院很多地方,都有他挑过的砖。

不仅挑砖,其他杂七杂八的工作他都干。

他还亲手种下了一棵梧桐。

如今已是参天大树。

偌大的华科里,他不止树木,还树人。

疫情会结束,他却再也不回来了

自毕业后,他就留校担任助教。

从助教成为老师,从老师成为教授、导师......


向来兢兢业业。

疫情会结束,他却再也不回来了


没出事前,华科机械学院大楼附近,总能看到白发老者。

那便是段老。

明明已是耄耋之年,还在为培养后人鞠躬尽瘁。

他总共就带过32名博士生,6名博士后。

与其他导师相比,实在是少得可怜。

疫情会结束,他却再也不回来了


我一度以为,他这样会轻松很多,毕竟年龄也这么大了。

可我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么少的学生,耗费了他60多年。

他是真不敢含糊。

但凡他带过的学生都知道。

段老的严苛堪称恐怖。

博士生没熬个四五年都毕不了业。

每个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其他导师可能心慈手软,能过就让过。

可他至少得细致看个3遍。

不过关就重来。

不为其他,就为了培养真正能做事的。

疫情会结束,他却再也不回来了


自始至终,他都在敦促学生:

从事科研,也许十年二十年都不会有什么大的成果,因此绝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选准了目标,就要长期坚持,不折不挠。

言传身教下,段老带出来的人,也如同他一般。

都是大国脊梁!

段老的团队,再复杂的工程问题都能解决。

你可能有所不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高档激光加工装备基本依赖进口。

而他的团队硬是研发出了14种国内首台激光加工设备。

如今已经出口许多国家。

他的教研室里,出了5位院士,4位重点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

这其中,就有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专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李培根。

在数控、CAD与设计优化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

拿下无数国家奖项,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杨叔子......

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其厉害程度可见一斑。

疫情会结束,他却再也不回来了


段老是真做到了像自己教育学生那样:

“将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到车间里。”

俯首甘为孺子牛,段老如是。

03

除去这些丰功伟绩,段老身上依旧有令我自愧不如的地方。

在华科,他是整个工学院研究经费最多的。

即便是那个工资只有几块钱的年代。

他依然手攥几百万经费。

可那时他的生活却异常拮据。

连自己的鞋,家人的鞋坏了都不出去买,而是自己补。

疫情会结束,他却再也不回来了


这几百万,是天大的诱惑。

可他呢?

宁可自己辛苦,也不愿乱动经费,每一分每一毫都用在了科研上。

钱财是何物,他不是不知道。

奈何一生只愿两袖清风。

曾经,他和团队拿了湖北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100万奖金。

这次,是他应得的。

他本可以大大方方收下,拿着这笔钱犒劳一下自己。

可他还是没有。

100万奖金个人部分,他一口气全捐了。

都给了贫困大学生。

目的无他,只想培养更多人才。

非但捐钱,还要一直捐下去。

从2013年开始,他创立了“征程助学金”。

整整7年,他连续资助了30多名贫困生。

疫情会结束,他却再也不回来了

以前我总觉得人是自私的,看到好处不要是真的傻。

段老这样的做法,我曾经也觉得很傻。

可如今,当我看着那些被资助贫困生的追悼,忍不住想扇自己几耳光。

疫情会结束,他却再也不回来了

疫情会结束,他却再也不回来了

疫情会结束,他却再也不回来了


这哪里是傻了。

段老是真的太爱这片土地了。

为此,他可以不要名不要利。

他可以节省下自己所有的花费,资助贫穷学生。

他可以兢兢业业教导好每一个学生。

他可以日复一日扎根在实验室里。

只要华科需要,只要中国需要,他必当鞠躬尽瘁。

几天前,我看到一个视频。

去年九月份,他与夫人万慕秦金婚,举办了宴席。

宴席上,万奶奶现场唱了首歌。

段老在一旁,眼带爱意,笑开了花。

疫情会结束,他却再也不回来了


这些年来,夫人上楼时唱歌,他就在楼上鼓掌。

爱意从来不减。

看着这对恩爱的老人,再想到如今驾鹤西去的段老,眼眶不禁又红了。

万奶奶永远失去了携手多年的爱人。

华科永远失去了耕耘60多年的院士。

我们永远失去了心系苍生的大国脊梁。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呜呼!哀哉!

04

这场疫情,我们失去的实在太多。

加上段老,华科已经失去了5名教授。

53岁的红凌教授,遗传学专家,在人体重大疾病基因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

疫情会结束,他却再也不回来了


63岁的林正斌教授,从事肾移植研究的专家。

疫情会结束,他却再也不回来了


87岁的刘筱娴教授,预防医学教育家,妇幼卫生专业创始人。

疫情会结束,他却再也不回来了


41岁的柯卉兵教授,华科工会主席,专攻社会科学。

疫情会结束,他却再也不回来了

一则又一则的讣告,着实看得难受。

惟愿天堂再无伤痛。

他们注定载入史册。

只是,我真的很抱歉以这样的方式认识这些脊梁。

我们要耗费多少年,才能出一个这样的教授。

一场疫情,仅是华科就被带走了五个。

于华科,于我们,都是重大损失。

而此刻,我知道还有很多前辈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他们在每一个领域深耕。

只盼多努力点,让我们过得更好一点。

哪怕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基辛格曾在《论中国》中说道: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当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每每看到这话,总会鼻头一酸。

谁说和平年代没英雄?

他们就是啊!

以前,我只知道普天之下皆太平。

如今才明白,所有的国泰民安,都是这么一帮人一点一点拿血汗铸就的。

如此苍生脊梁,我们享受静好岁月的同时,该记得是他们的功劳。

等将来,我一定告诉子子孙孙:

华夏大地,有数不清的无名英雄。

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好的人。

勿忘!

疫情会结束,他却再也不回来了

图片|官微A文德洪


备注: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