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走向愛的通道


美,是走向愛的通道

審美,對個人而言,是一種底層能力,我們的生活不就是不斷髮現美、創造美的過程。


美學家蔣勳說過一段話:“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因為審美不僅代表著整體思維,也代表著細節思維。”


可以說,審美力就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因為它關係到人的外在形象、內在氣質,進而會影響方方面面。


做好以下三點,可以培養審美力:


1. 儀式感


談論美,一定比談論生存,是一件更奢侈的事情,所以只有在自己的狀態比較好的時候才行。


在心理學上,人的不同情緒會有不同的能量等級,像憤怒、焦慮能量等級就很低;而勇氣、淡定、愉快,能量水平就比較高。


能量水平高,對美的渴望和感知力才會生髮出來。

所以說,真正重視美的人,其實重視的是內心的體驗,他們不關心別人的評價,或者是否符合大眾主流標準。


缺乏審美力的人,一定是無趣的,也是缺乏儀式感的。


儀式感也意味著懂得無用的價值,也就是無用之用。


因為儀式沒有什麼直接的功用,如果一個人做任何事都以有用為標進,那這個人多半是非常功利的,而過於功利的人很容易變得短視。


美也是這樣,多少有無用的成分,沒有美感的人,往往是一個極端的實用主義者, 他們沒辦法理解:為什麼你喜歡買花,不能吃不能喝,而且過幾天就凋謝了。


他們會覺得:找工作能賺錢,跑步能鍛鍊身體,旅行有什麼用,學畫畫有什麼用?


於是,他們可能會取得很小的成就,但很難有大成就,因為他們的視野太窄,不懂得真正去投資自己。


這樣的人對於儀式感也無法理解,因為這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沒用了。


只能說明在他的生活中,審美和儀式感還沒有進入他的價值框架中。


有的人可能會說,我沒那麼多錢,哪裡來那麼多儀式感?


其實,儀式感和財富沒有關係,用心地做一餐食,節假日或紀念日給自己的愛人或家人認真地表達,都是儀式感。


2. 敏銳的感受力

內心越匱乏,感受力就越粗糙,焦慮急躁的人是不可能有很好的審美力的,對他們來說看什麼都差不多。


只有當內心豐饒,平靜安定的時候,所有的感受力會變得更加敏銳,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細節帶來的微妙差。


比如同樣是綠色桌布,但亞麻質地和竹棉質地, 帶給人的感覺就會有細微的不同。


雖然都有自然感,但前者自然得更拙樸純粹些,後者則自然得雅緻考究一些。


而你清楚你想要怎樣的環境,你會考慮這樣的環境傳遞出來的感覺,和你的內心是不是匹配,能夠讓你在這樣的環境中更舒服、 更放鬆。


當你的感受力足夠精微時,就會有更高的審美力,藉助一塊桌布等等一些看起來不起眼的美好事物,創造出與眾不同的自己。


還有舒適的生活狀態,可以從周圍的環境中不斷吸取營養,來滋養自己。


3. 有獨立的見解


對自己有了解,知道什麼適合自己,什麼不適合, 不跟風不盲從。


當我們沒有獨立的主張時,往往會把屬於自己獨特的美看低,甚至拋棄掉,去追隨所謂流行的美。


所以,有著高級審美力的人一定是自信的,既不需要刻意標榜自己的獨具一格,也不會人云亦云。


而這份自信,也建立在對自己深刻的瞭解和自我欣賞上面。


為什麼美和爰是分不開的?


其實很簡單,美和善意是緊密相連的,善意和愛意也是緊密相連的。


有個人問蔣勳,我女兒五歲,她將來該學鋼琴還是小提琴呢?


蔣勳建議他,每天下班之後多抱抱女兒,比較重要。


因為所有的藝術講的都是人的故事,一個孩子如果不記得父親的體溫,她將來看畫、聽音樂都不會有感動。


如果沒有這些觸及心靈的記憶,所有的藝術對她而言,都只是賣弄而已。


沒有體驗過溫暖和被愛的經歷,創造不岀真正打動入心的東西。


世界中最美的事物莫過於生命,而入們對藝術品最高的褒獎,就是感受到它其中的生命力。

善意和美、美和智慧其實是一致的,愛美的人捨不得踐踏、毀壞美的東西,並會為自己的生命,和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帶來美的感動。


保護好自己心中的善意和美,讓它不斷成長,只有懂得美和善意的人,才會有更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