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漢濱區:這個聯防隊有點“潮”

漢濱區新城街道辦雙堤社區三樓會議室,聯防隊隊長、社區監委會主任胡濤正掃視著牆上的54臺高清監視器,監視器顯示著轄區內的20多條背街小巷和重要路段。在疫情期間,社區人員有限,這些高科技設備為管控居民的出行幫了大忙。

安康市漢濱區:這個聯防隊有點“潮”

“雙堤小區門口扎堆曬太陽的居民,趕快回屋,疫情如此嚴重,不要在外面聚集!”

“解放路西巷曬太陽的居民,請趕緊回家,生命重要還是曬太陽重要?”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雙堤社區全面出擊,充分利用遍佈轄區背街小巷的54個監控“小天眼”和21處高音喇叭,將二者強有力的結合起來,只要有群眾“任性”出門扎堆曬太陽,聚集聊天,不戴口罩等,社區工作人員都會第一時間從監控發現,然後點擊相應點位的高音喇叭,做到及時勸阻。

“在疫情管控工作中,除了靠巡邏執法,社區安裝的天眼和小喇叭可是派上了大用場。”坐在顯示器前的胡濤說。

一直以來,社區治安在大家的印象裡,就是大爺大媽戴著紅袖章上街巡邏。想不到在地處安康中心城區的雙堤社區,在社區黨總支的指導下,運用“天眼”工程和網絡平臺,把人防和技防結合起來,群防群治,成為社區聯防工作的一大亮點。

雙堤社區地處安康城市中心,轄區面積1.2平方公里,常住及流動人口2.4萬餘人,有機關、企事業單位、酒店、商場、超市等25家,小區、單位家屬院26個,門店491家。中心廣場和興安公園也坐落其中,人員複雜、流動性強,治安矛盾十分突出。

2008年底,雙堤社區黨總支為更好治理社區治安,成立了社區治安聯防隊,每天早晚不間斷巡邏轄區背街小巷。隊員全是清一色的年輕小夥子,執行任務雷厲風行,而且觀念新思想潮。

2019年,雙堤社區黨總支通過社區背街小巷小天眼升級改造工程將覆蓋轄區20多條背街小巷的模擬探頭更換為54個高清數字探頭,做到監控無死角。為了讓“天眼”不光能看還能說,還配套安裝了21處小喇叭和1個高清監控大屏,二者完美結合,做到人“出”聲“達”。有一次聯防隊員從監控平臺發現有人打架,迅速點開該片區的喇叭厲聲呵斥,頓時聚眾鬧事人群四散逃走。胡濤說:“這一大膽嘗試的工作方法,使社區治安得到進一步保障,群眾都說我們頭頂有一雙會‘說話’的眼睛。”

其實,除了監控裝備,在2014年,微信剛剛被大眾熟知時,聯防隊就藉助微信平臺建立了社區微信群,把社區內管轄單位和居民都拉進了群。“轄區群眾在遇到困難時可以通過微信平臺發出求助。還可以在微信群討論問題。”胡濤說。

為了鼓勵居民通過微信平臺監督舉報社區內公共安全事件,社區決定根據事件大小以發微信紅包形式給予獎勵。比如反映誰家門口路燈壞了,下水道堵了獎勵一兩塊錢,舉報社區內有打架鬧事的事件獎勵5塊錢。沒想到這個方法一推出效果特別好,群眾都參與進社區治安,人人都有了責任感,更好地實現了群防群治。但是胡濤強調“舉報事件必須屬實。”

有一次微信平臺收到一條消息,社區內張家和楊家因蓋房子起了矛盾,兩家人站在門口都不示弱,劍拔弩張矛盾一觸即發。聯防隊收到消息後幾分鐘趕到現場,迅速平息了矛盾。後來獎勵舉報人時發現舉報人竟是張家的兒媳婦。原來張家兒媳婦當時見勸不住,又急又怕,打110怕來不及了,所以趕緊在聯防隊微信平臺上發出求助。

這次疫情管控,雙堤社區還利用社區微信平臺、微信群及網格長互動機制對摸排信息及舉報進行彙總,按時上報上級街道辦,並定期對已登記的武漢來社區人員進行電話回訪、記錄。

其實,“潮”的關鍵還是人的思想。除了擁有先進技術設備,社區黨總支還力爭把聯防隊建設成為一支“能打仗”的學習型隊伍,有時給他們講專業知識和防身技巧,有時提一個話題讓大家展開討論。比如,關於信念、理想,關於公與私,關於責任與擔當。“聯防隊不只是戴著紅袖章上街巡邏那麼簡單。他們更是一支有綜合素質的隊伍,除了運用高科技,還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在這裡,大家會對聯防隊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社區書記王龍剛說。

正是有了這樣一支人員組成、防控思維、工作模式都挺潮的隊伍存在,雙堤社區的轄區內打架鬥毆、入室盜竊、電動車摩托車丟失等案件大幅度下降。據不完全統計,至今累計調解矛盾糾紛800餘起,多年無越級上訪事件,社區平安、和諧、穩定,聯防隊被居民群眾稱為社區的“安全衛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