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厚重的寒食節為什麼融入清明節:原因在祭祖文化

寒食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寒食節與古人對於自然的認識相關。寒食之後重生新火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信息,象徵著新的季節、新的希望、新的生命、新的循環開始。後來則有了“感恩”意味,更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

文化厚重的寒食節為什麼融入清明節:原因在祭祖文化

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也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遊。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與清明節俗融合的原因在於祭祀文化。隋唐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是求新護生。一陰一陽,一息一生,之間有著密切的因果關聯。禁火是為了出火,祭亡是為了佑生,這就是寒食與清明的內在文化關聯。

文化厚重的寒食節為什麼融入清明節:原因在祭祖文化

唐代,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由於寒食與清明在時間上緊密相連,寒食節俗很早就與清明發生關聯,掃墓也由寒食順延到了清明。在祭祀活動內容上逐漸增加了祭掃、插戴柳枝、踏青、盪鞦韆、蹴鞠、牽勾(拔河)、鬥雞、放風箏、畫蛋等風俗。到清明這天,唐代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這儀式用意是宣佈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勤政為民。

文化厚重的寒食節為什麼融入清明節:原因在祭祖文化

記得唐代韓翃有一首七言絕句: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明明寒食禁火,這是沿襲已久的文化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真是傷風敗俗啊!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了委婉的諷刺。

文化厚重的寒食節為什麼融入清明節:原因在祭祖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