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焦慮症" 背後是中國科技進步已快到不科學

最近, 有暱稱為 "華為員工" 的哥們在社區發了一帖, 強烈引發了廣大勞動老鐵長久未治癒的"芯片焦慮症", 這哥們原話是這樣說的:

對啊, 還有誰?

Huawei 從1992年開始接觸芯片技術, 直至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 歷時23年終於在芯片領域擁有一席之地, 實屬不易. 而此時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正熱衷於 外賣、租車 等項目, 對行業中的核心技術開發非常少.

這說的都是事實, 也體現出了國內其他 IT 廠商的"無能", 但是, 在我們義憤填膺, 怒其不爭的同時, 是否可以換個角度看待問題?

要清楚, 高技術產業的成本極高

就說我本人吧, 因職務原因, 有幸參與了國內某著名芯片設計公司的實驗室資源管理和產品集成開發管理系統的開發工作, 深知芯片設計投入之大, 風險之大, 投資與回報的不確定性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 光是測試芯片所需要的各種儀表設備就需要投入數千萬元, 如果再加上各種業內頂級人才的待遇支出, 那投資還真就海了去了.

另外說一下, 就這2個多月, 公司光給我們團隊支付的工資就有數十萬元, 而我們工作成果為公司直接產生的收入是0, 這就是佈局高技術產業的殘酷性和所需的魄力.

公共服務必不可少, 是社會發展的利器

這位華為員工說國內互聯網廠商的業務現狀, 的確很 low, 但是, 我國如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發展到比較高的水平, 這些 low 業務紅火的背後是巨大的市場需求在推動.

我們整個團隊的人均工資是遠低於美國同行的, 靠公交、地鐵、共享單車才能順利地每天上下班, 餓了就點外賣, 住的是網上找的出租屋, 工作累了刷一刷抖音、頭條... 沒日沒夜地幹了2個多月, 然後系統順利交付給使用方, 也算為中國芯片設計行業略盡了綿薄之力.

我們的生活方面, 基本上交給了這些所謂沒有"核心技術"的國內互聯網公司, 如果沒有他們提供的服務, 工資至少要漲1/3才做得下去, 工期延期1倍都算少的.

可以說, 這些集約化的互聯網服務有效降低了研發成本.

做到現在這個程度, 中國已經創造了奇蹟

我國是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人口大國, 電商、外賣、租車、租房市場很大, 說難聽點, 就是連衣食住行都還沒有解決好, 如果我們的社會生產力都發達到歐美那種買輛汽車跟買個小電驢似的, 租房跟國家發似的, 結婚跟不要錢似的, 我想, 我們的資本也不會流向衣食住行購娛這些 low 業務上.

放眼世界, 在 人均 GDP 不到3000美元的時候搞定載人航天,10000美元左右的時候要求全面追趕世界芯片、操作系統、航空發動機、數控機床、新材料等燒錢無底洞的頂尖產業的最高水平的國家, 還有誰?!

當年, 我們的前輩勒緊褲腰帶搞兩彈一星, 如今, 我們的年輕人騎著共享單車加班熬夜寫程序, 華為的5G和海思芯片、中芯的12nm、比亞迪和中車的IGBT芯片等等... 一個發展中國家要搞定這些, 其中的辛酸, 只有從業者最清楚.

樓房不可能從3樓開始建, 想更快建到3樓, 只有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工作時間和工作強度, 以目前的國內的資本力, 實在沒有那麼多資源維持兩家以上頂尖芯片公司的研發投入,

只能說 任總 獨到的眼光和魄力搶佔了先機.

女朋友買口紅、逛商場、玩迪士尼的時候, 可能有一種中國是發達國家的錯覺, 而她不知道的是, 你996工作掙錢的時候有多無助和痛苦. 所以, 如果不能幫助, 請少一些苛責.

我是 太尉行書, 一個 IT行業小學生 & 武器裝備領域發燒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