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漢濱區:“文化人”用文藝情結引領群眾脫貧

“小曹書記,快進屋坐。”漢濱區流水鎮河心村78歲高齡的單福奎拉起了曹曉琳的手,熱情地邀請她進屋。說起曹曉琳,單福奎妻子蒲澤秀心裡滿滿都是感謝,“去年冬月,老伴腿突然腫得走不成路,是曹書記及時給聯繫的救護車,把他送到城裡醫院。曹書記可是個好娃,對我們,那沒說的。大大小小的事兒,她都放在心坎上。”

“小曹書記”是河心村村民對曹曉琳的親切稱呼。2019年,在脫貧攻堅會戰決勝時刻,受漢濱區文化和旅遊局、區文化館委派,曹曉琳由一名普通幫扶幹部轉變為駐村第一書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組織上把如此光榮的工作交付給我,是對我幫扶工作的認可,也是對我個人的鍛鍊。”曹曉琳說,如何能幫助全村百姓脫貧致富,也成了曹曉琳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以來考慮的頭等大事。為了快速摸清村情,從駐村的第一天起,曹曉琳就拉著村兩委班子把全村21個組,568戶走了個遍,很快就掌握了全村2050名村民家庭基本情況和致貧原因。“找原因,對路子,‘對症下藥’才能解決根本問題。”曹曉琳這麼認為。可是,事情遠遠沒有她想得這麼順利,仔細研究制定的脫貧計劃,到了一些貧困戶的家中推行起來困難重重。

“我們起初在對一些群眾的政策推行中,群眾並不是很領情,對於幫扶的好政策常理解為自己應該得到的,提出的附加要求並不在政策範圍內,這讓我們非常為難。”曹曉琳說,“當時苦惱了一陣兒,思考過後,發現根本的難題在於一些群眾思想認識上的不足。”

認識到了這個關鍵性問題,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她很快反應過來,要以文化教育破解思想作風難題,把新民風建設在村裡推廣!她把想法與所在單位漢濱區文化館進行溝通,得到領導同事們的大力支持,以“誠、孝、儉、勤、和”五字內涵為核心的漢濱區“新民風流動講習所”在河心村舉辦,區文化館駐村工作隊員擔任宣講員,以通俗易懂的事例為河心村村民們連續開展了多場“安康新民風”主題宣講,表彰新民風先進個人,樹立道德模範帶頭作用,破除陳規陋習,倡導文明新風,一些過去難以溝通的群眾在周邊環境的影響下思想慢慢有了改變,工作難點問題迎刃而解。

在駐村幫扶期間,曹曉琳也是群眾眼裡的熱心管家,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一有空,她就要上村民家裡走一走,家長裡短地聊一聊,群眾遇到啥事她都記在心裡,貧困戶陳月蘭腿痛,曹曉琳積極聯繫為她買了止痛膏和消炎藥;貧困戶單東興家裡想種點洋姜,曹曉琳託人從老家石泉縣買洋姜種子送給他,鼓勵他發展種植產業;貧困戶陳賢興因為2017年的外出務工遭遇了礦難,當時年僅27歲的他就失去雙腿,成了殘疾人,曹曉琳主動聯絡多方,為這位年輕人爭取到了村圖書室管理員的公益性崗位。

“曹書記跟我說的時候,我很感動,但又害怕自己啥都不會給人家添麻煩,她不斷地鼓勵我,把我帶到圖書室,手把手教我圖書編碼、歸類、上架。”陳賢興說。在曹曉琳的細心指導下,陳賢興如今已熟悉了圖書室管理員的各項工作,每月還有一筆穩定收入。除了日常的走訪和幫扶,曹曉琳常去村上的學校,利用自己文化工作者所學,為僅有的幾個孩子們教剪紙藝術課程,普及傳統民間藝術。

今春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她主動放棄了與親人春節團聚的難得假期,駐村堅守抗擊疫情一線,逐戶排查,保障村裡百姓的健康。在曹曉琳的眼裡,村裡的群眾早已是她割捨不去的親人。眼下,疫情也基本得到控制,企業都開始復工,曹曉琳心裡又開始籌劃起了村裡百姓產業發展的大事。

通訊員 劉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