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月:不動我就沒有畫

關山月(1912.10.25——2000.07.03),原名關澤霈,1912年生於廣東陽江。著名國畫家、教育家。嶺南畫派代表人物。曾拜師“嶺南畫派”奠基人高劍父。1948年任廣州市藝專教授。1958年後,歷任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兼院長,廣東藝術學校校長,廣東畫院院長等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常務理事,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關山月:不動我就沒有畫

踏遍全球寫生,真正做到“以形寫神,借景抒情”

祖國名山大川、革命聖地、漁港、林區、廠礦及農田水利建設工地等等,都成為關老繪畫藝術的重要素材。此外,關老的視野不限於祖國大地,其足跡還遍及東南亞地區、美國以及歐洲各國,所到之處寫生無數,可謂萬里風光盡羅於胸中。

關山月:不動我就沒有畫

著名畫家梁世雄回憶說,作為關山月、黎雄才的弟子,他經常跟隨關山月外出寫生。“有一次去新加坡展覽,關山月知道新加坡有一個漁港很有特色,但當時風雨大作,可關老一直不停地寫生,回來就創作了一幅風景,這種精神讓我們很感動。”梁世雄說,關山月一直強調,到生活裡要有激情,藝術創作就會有激情。寫生後拿回來的作品都是非常完整的,一幅好的寫生本身就是創作。

正如關老所說:“沒有生活的基礎,何來‘以形寫神’、‘借景抒情’呢?畫面的景物是具體的,情意是抽象的,沒有具象就沒有抽象。”

關老談自己寫生的經驗

寫生,特別是速寫一定要概括、提煉。有的是在船行走時畫的,為了畫好,我先是抓住最吸引自己的景色畫出來,當船過去後,再找一些合適的背景,根據畫面的需要來補充以完成畫面。這可以說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的創作方法和特點,也就是散點透視的方法。

關山月:不動我就沒有畫

在寫生的過程中,提倡用毛筆直接寫生,這是從現實生活到藝術表現的一種有效的方式,只有堅持用毛筆直接寫生,才能把中國傳統的造型方式與技法基礎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我們逐步掌握把生活的現象變成藝術形象的手段,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中國畫筆墨語言。

關山月:不動我就沒有畫

自然是客觀的,畫家本人是主觀的。藝術作品是主客觀的統一。寫生的過程是物我交流的過程,這樣不同的人和自然交流的結果就不同,畫出來的畫也不一樣,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側重點不同、表現手法也不同,這樣就有了藝術的百花齊放。

關山月:不動我就沒有畫

丹青難寫是精神。中國畫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氣韻生動”,這不是技法使然,而是人格使然。關老曾賦《十六字令·梅》三首並自注:“童年經常在家園做父親接枝種梅的助手;當梅花開放時,我欣慰自己勞動成果,則痴愛觀賞寫生,而特別喜歡:‘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前人詩句。”欣賞關老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學習其精神,學習其如梅花一樣的人格。

關山月:不動我就沒有畫


關山月:不動我就沒有畫


關山月:不動我就沒有畫


關山月:不動我就沒有畫


關山月:不動我就沒有畫


關山月:不動我就沒有畫


關山月:不動我就沒有畫


關山月:不動我就沒有畫


關山月:不動我就沒有畫


關山月:不動我就沒有畫


關山月:不動我就沒有畫


關山月:不動我就沒有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