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和州】《和州志》中的春秋—晉朝時代


【方誌和州】《和州志》中的春秋—晉朝時代

和州志

乾隆版《和州志》由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所編纂,該版《和州志》共有皇言紀、官師表、選舉表、氏族表、輿地圖、田賦書、藝文書、政略、列傳、闕訪列傳、前志列傳等篇目,總計42卷。

為了讓家鄉人更加了解和縣的歷史變化,我特意將《和州志. 輿地圖.沿革》翻譯成現代白話文,由於該篇章原文洋洋幾千字言,翻譯成現代白話文接近上萬字。為了提供良好的閱讀體驗,我將和縣的歷史變革分為先秦—晉代,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四個時期,同時通過文言文與白話文兩個版本的對比,讓家鄉人對和縣的歷史多一份瞭解。

文言文版


【方誌和州】《和州志》中的春秋—晉朝時代

《夏書》曰:“淮、揚惟揚州。”孔氏傳曰:“北據淮,南距海。”淮海之間,其地廣矣。和處江北,而實介於淮海之間,故揚州之域內也。春秋戰國皆屬楚地。秦為九江郡之歷陽縣及東城縣之烏江亭地,歷陽為都尉所治。漢高帝更九江郡為淮南國,歷陽及東城烏江亭地如故。武帝元狩元年復故,屬揚州統部。後漢為歷陽候國揚州刺史之治。三國為吳地。晉武帝太康元年屬淮南郡,其歷陽及東城烏江亭地如故。太康六年,即東城烏江亭地置烏江縣,與歷陽俱隸淮南郡。惠帝永興元年置歷陽郡,領歷陽、烏江二縣,仍屬揚州、安帝時,割歷陽郡屬豫州,領歷陽、烏江、龍亢、雍丘四縣。

白話文版


【方誌和州】《和州志》中的春秋—晉朝時代

《夏書》記載:“揚州地跨淮河與長江”。孔子傳記有云:“揚州北邊據有淮河,南邊靠近大海。”淮河與大海之間,其土地極其廣闊。和縣地處長江之北,土地位於淮河與大海之間,所以屬於揚州的管轄地域。春秋戰國時代,和縣一直是楚國的土地。秦朝時和縣屬於九江郡歷陽縣(治所在今安徽省和縣西南)以及東城縣(治所在今安徽省定遠縣東南)烏江亭管轄,歷陽(和城)是九江郡都尉治所的所在地。漢高帝時,將九江郡改為淮南國,歷陽及烏江亭地與之前一樣未做變動。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將和縣劃歸九江郡管轄,屬於揚州刺史管理。東漢時,和縣為歷陽侯國,揚州刺史的治所所在。三國時屬於吳國土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歸淮南郡管轄,其歷陽縣及烏江亭地一如以往。太康六年(285年),在東城縣烏江亭地設置烏江縣,與歷陽縣都歸淮南郡管轄。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設置歷陽郡,管理歷陽,烏江二縣,仍歸屬揚州。晉安帝時,將歷陽郡歸屬豫州管轄,下轄歷陽,烏江,龍亢(今含山縣,晉朝設置的北方僑縣),雍丘(今壽縣,晉朝設置的北方僑縣)。

先秦

楚國之地,歸楚國管轄

秦代

九江郡歷陽縣及東城縣烏江亭地,歷陽縣為九江郡都尉治所所在地

西漢

漢高帝時,劃歸淮南國管轄。漢武帝時,復歸九江郡管轄,屬揚州刺史部。

東漢

和縣為歷陽候國,揚州刺史所在地

三國

吳國之地,歸吳國管轄

晉代

晉武帝時,歸淮南郡管轄;晉惠帝時,設為歷陽郡;晉安帝時,歷陽郡歸豫州管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