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怎樣的抗日史觀之人物篇

接著上一節的人物篇,繼續講解我對人物篇的理解

人物角度:抗戰的勝利是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勝利,不是哪一方單獨取得的勝利;抗戰的勝利,更多是國軍中下層軍官士兵的抵抗結果,過度美化國軍將領的傾向不可取;跳出英雄情結,還原一個個真實的抗日烈士形象

抗戰的勝利是全民族的勝利,是抗日統一戰線下的中國各黨派各階層的共同勝利,這是我們解讀那段歷史的唯一正確態度。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過去對於國民黨的抗日貢獻很少報道,隨著2005年胡連會的進行,兩岸關係開始轉暖,對於正面戰場的報道與國軍抗日曆史日漸增多,隨著《我的團長我的團》等一批電視劇的熱播,國軍的抗日形象逐漸出現在普通國人心中,因此也產生了一種歷史反彈,認為國軍才是抗日的主力與中流砥柱,對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日貢獻頗多異議,我認為這是一種狹隘的歷史偏見,如果持這種歷史觀念,不利於對抗日曆史的解讀。


我們需要怎樣的抗日史觀之人物篇



中國的抗日戰場是由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構成的,1937年周恩來與蔣介石廬山會談時,就提到過國共兩黨的抗日分工,從當時的歷史條件看,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國民黨方面確實應該守土有責,因此陣地戰與防禦戰是主流;GCD由於實力問題與歷史原因,游擊戰無疑是首要之選;不能因為游擊戰就否定共產黨的歷史貢獻,敵後戰場存在的真正意義,就是讓日本人無法獲得穩定的後方,讓日本人以戰養戰的策略徹底破產,對於敵後戰場的作用,日本人深有體會:

為了適應大東亞決戰的要求,必須首先掃蕩消滅ZG勢力,這是方面軍的當務之急。

岡村寧次1943年會議訓示

這段話說明什麼?這說明由於敵後戰場的存在,日本人無法獲得穩定後方,無法有效地利用中國的資源,導致已經影響到日本大東亞決戰的進行。

通過下面的數據,也許我們可以更好的瞭解敵後戰場存在的意義:

1941年至1942年,日軍更加強調集中力量打擊GCD,使用其侵華兵力70%左右約40餘萬人(不含東北),對敵後各抗日根據地實施“掃蕩”、“清鄉”,企圖消滅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武裝。到1943年冬,美英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軍轉入戰略反攻時,敵後解放區戰場還抗擊著侵華日軍的58%,約35萬人;偽軍的90%,約73.5萬人。

劉庭華:《中國抗日戰爭論綱》,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7—98頁

如果上述的日偽軍兵力被投送到正面戰場,中國會如何?我想任何一個理智的人都會做出正確判斷,敵後戰場存在的意義不言自明。


我們需要怎樣的抗日史觀之人物篇


因此,我覺得我們應該抱著尊重歷史的態度,客觀全面地看待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作用,真心讚美每一位為國捐軀的抗日英雄,不論他是國軍還是共軍。

由於越來越多抗日文章與書籍的普及,現在出現了一種錯誤的歷史觀,感覺當初指揮作戰的國軍將領如何智慧,如何英明, 很多描述中的國軍將領已經成了戰神,這也是一種錯誤的歷史觀,不可否認,國民黨確實在抗戰中英勇抵抗,但更多的是中下層軍官士兵出於愛國之心的自發抵抗行為,國民政府的腐敗無能並沒有隨著抗戰的爆發得到改善,所以單純把一次抗戰的勝利歸為某一個國軍將領,我覺得這是一種歷史不公。

由於大部分抗戰歷史集中於軍事鬥爭的描述,所以很多抗日英雄的形象都是英勇無畏的,我們知道人是多維的,作為一個普通人,他一樣有著七情六慾,有著兒女情長,因此我們在抗戰史的描述中,不僅僅只寫英勇無畏的一面,更應該多寫寫普通人的心情與煩惱,普通人的生活點滴,我相信人性在戰爭面前依然有它存在的必要。

上述關於抗戰歷史觀的描述,算是我這幾年關注抗日曆史的心得與感悟,若有不當之處,歡迎歷史愛好者後臺留言告知一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