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之畔,6名藏族退伍兵的特殊申請……

長江之畔,6名藏族退伍兵的特殊申請……

在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世界第三、亞洲第一長河長江從這裡發源,順流而下蜿蜒曲折、延綿6300公里,滾滾東去匯入大海。

长江之畔,6名藏族退伍兵的特殊申请……

2017年9月,從西藏的拉薩、阿里、當雄、曲水……12名藏族“扎西”跨越4000公里,一路向東順著長江的流向,成為駐守長江之畔的解放軍戰士。

长江之畔,6名藏族退伍兵的特殊申请……

今年,他們中有6人退伍,即將背上行囊光榮返鄉。

臨行前,這6名藏族兵集體向組織提出最後一個申請:到軍營旁的江邊,再望一眼那如軍裝般的滔滔江水。

尼瑪次仁:部隊增長了我的才幹

黝黑的皮膚、明淨的雙眸、淳樸的笑容,老兵尼瑪次仁從骨子裡透露出藏族人的粗獷和淳樸。

從小在雪域高原長大,剛進入軍營的時候,水土不服、語言不通、漢字不識等一系列難題讓尼瑪次仁接連碰壁。不懂漢語,一開口就迎來戰友們詫異的面孔;不會漢字,寫一張請假條都得班長代勞……這讓尼瑪次仁陷入了深深的自卑,覺得自己拖了新兵班的後腿。

长江之畔,6名藏族退伍兵的特殊申请……

“雄鷹要想飛得高遠,就要把翅膀練硬!”為了掃清語言障礙,尼瑪次仁買來《新華字典》《藏漢語詞典》,每天見縫插針讀拼音、寫漢字,每晚跟著新聞聯播練發音,並主動拜師,把連隊幹部拉來當陪練,請他們帶著讀報紙、糾正錯誤。

长江之畔,6名藏族退伍兵的特殊申请……

去年春節,團裡組織春晚,他利用工作之餘歷時一個月精心編排了藏族歌舞《唱支山歌給黨聽》。晚會上,藏歌嫋嫋、餘音不絕,他聲情並茂、情感真摯的表演,贏得戰友們經久不息的掌聲。

噶瑪達傑:部隊開拓了我的眼界

噶瑪達傑的家鄉在西藏阿里措勤縣的小村莊,人煙稀少,村裡一共只有50戶人家,隔著40公里,才有下一個村子。

第一次走出藏區、第一次看見長江,噶瑪達傑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他對軍營有著格外的嚮往。離家前,他就答應過家人,要把外面看到的一切都帶回去講給他們聽。

长江之畔,6名藏族退伍兵的特殊申请……

短短兩年,噶瑪達傑就親眼見證了駐地周圍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智能機器人、無人機、3D打印等科技最前沿的信息也能第一時間接觸到,他還飛過戰友的無人機,拍過照片、錄過視頻。

在一次全團組織的軍事體育比武中,噶瑪達傑取得了武裝接力4X100第二名,引體向上第一名。

除了學習文化知識、練習專業本領,噶瑪達傑還參加過很多次的教育活動和參觀見學,週末請假外出在駐地坐公交不要錢、看病不花錢,這次回家買的機票也可以走軍人優先的特殊通道,他切身感受到了作為軍人所受到的社會尊崇。

长江之畔,6名藏族退伍兵的特殊申请……长江之畔,6名藏族退伍兵的特殊申请……

噶瑪達傑說:“回去後就把在部隊發生過的點點滴滴、把黨的好政策、部隊的好傳統,講給鄉親們聽,讓他們多看新聞、多學漢語、多感受漢族文化,讓大家感受到‘一人參軍、全家光榮’!”

索朗加措:部隊錘鍊了我的作風

雷厲風行、說幹就幹,這是索朗加措當了通信兵後最大的成長。

2年裡,索朗加措維修過很多臺電話,參加了多次合練演練、任務保障。由於通信線纜遍佈營區各處,突發故障防不勝防,無論白天深夜、颳風下雨,只要一聲令下,他就會拿起工具箱第一時間衝向故障點。

长江之畔,6名藏族退伍兵的特殊申请……
长江之畔,6名藏族退伍兵的特殊申请……

8月初,颱風“利奇馬”來襲,造成碼頭通信突發故障,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完成線路“搶代通”,停靠在碼頭上的船艇將成為信息孤島,在惡劣天氣中後果不堪設想。

由於業務緊急,索朗加措當即帶領搶修班組沿線路逐一排查,交錯的線纜和瓢潑大雨並沒有阻擋他們前進的步伐,經過5小時雨中鏖戰,終於恢復了業務,保證了停靠在長江邊碼頭上的船艇通信暢通。

长江之畔,6名藏族退伍兵的特殊申请……

在位1分鐘,幹好60秒,也是這位退伍老兵留給大家最深的印象,直到退伍前2天,索朗加措依然堅守在崗位上。

索朗加措總說,“部隊是我最熱愛的地方,穿上軍裝是我最了不起的選擇。回到家鄉,我將繼續嚴格要求自己,把在部隊養成的好作風堅持下去,發揚傳承好。”

6名藏族退伍士兵的軍營生活樸實無華,夢想簡單純粹,沒有傳奇故事,卻在平凡的崗位上詮釋著一名戰士的價值,他們從長江源走來,在長江畔踐行著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使命和擔當。

长江之畔,6名藏族退伍兵的特殊申请……

寬廣的江面上,一艘艘客貨船穿行如梭,退伍的6名藏族老兵面向滔滔江水行了一個莊重的軍禮。

未來,就算置身高聳入雲的青藏高原,他們也忘不掉與江畔軍營的濃厚情誼,還有那留下來的6名戰友。

祝福所有戰友“扎西德勒”!

长江之畔,6名藏族退伍兵的特殊申请……

作者 | 高超、蔡家昱、劉星

來源 |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中國戰略支援

監製 | 鄒維榮

长江之畔,6名藏族退伍兵的特殊申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