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找到心裡深處最想做的事

職場百問營 4.15 每日一問(茜):“我想找到心裡深處最想做的事。過去工作經歷都由頭腦決定利弊,我發現現在身體不受頭腦控制,消極怠工,實在做傷了這份工作,感覺浪費10年得這個結果。”

眾人拾柴(群友獻策)

宇欣:做了10年肯定有足夠的理由堅持,但是回報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需求。既然頭腦已經成為阻礙,就聽身體的話吧,最愛不是想出來的,行動了才知道~我做IT的時候也沒有想過自己喜歡教育,喜歡心理學,當初學教育只是單純想給孩子找個幼兒園自己先去探探路,哪知道會一發不可收拾了就此轉行了呢~

海燕:我說下自己的故事吧,從10年畢業的時候到去年下半年一直在做It,知道自己不喜歡這一行,但是前面六年也沒有找到喜歡的,所以一直幹著,16年的時候找到了自己喜歡的行業:心理諮詢師,後面的三年就是一邊掙錢一邊準備,去年下半年的時候辭職,現在全職做著心理諮詢師。其實在這個過程裡有很多糾結,阻抗,雖然晚了十年,但是也並不是浪費了十年,因為有些東西是需要時間和行動才能檢驗出來的。

老王:make decision=>take action,這樣的人都很勇敢,贊

佳蘭:萬物有定時,頭腦想法什麼的永遠跑在最前面,心就是很慢~

想起之前一位老師說的一個點:翻轉自己的認知,與其說是浪費了十年,不如說是探索的十年,正好是到了一個新的契機點,真是因為過去的經歷讓你知道頭腦決定的並不能帶給你真正想要的,那就跟隨自己的內心,開啟新世界大門,向內看~之前就是有點像陽,思考,權衡利弊,現在再結合陰,向內,探索~再重新定位,說不定就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

過去所經歷的永遠不會浪費,裡面都藏著閃閃發光的資源~

王狗蛋

:轉發賢二文章“從樂趣向樂,誰會畏懼與疲倦?“

星火燎原(老師答疑)

生涯諮詢是從認知上進行調整,但茜這個問題,我不願意用認知調整的方式回答,因為“過去工作經歷都由頭腦決定利弊“,感覺到茜被認知所苦。

生命是一場不帶地圖的旅行,“過去工作經歷都由頭腦決定利弊“,感覺是被一臺精密計算的AI 機器人指導往哪裡走。比如,AI機器人說東方會下雨,我就走向西方;AI機器人說南方暴曬,我就走向北方。感覺每一個決定都是最優的,但是不是忽略了我們是個人,內心會有情感?例如,我們有時候就想去淋雨,我們有時候就想去暴曬。是不是有這種時候?

理性和感性是共存在我們內的,就是陽與陰的關係。當理性過度時,就是陽走到了盡頭,勢必會往陰的方向發展,所以現在身體不聽使喚,是很正常的事情。

一個小小的建議,停下來休息。可以去做一些非理性的事情,做一些感性的事情,更多的關注自己的身體,關注行動,讓身心調整到平衡的位置。

問題主人反饋(茜)

茜:謝謝老師,謝謝各位小夥伴,我想我大概懂了,只有在路上探尋並付諸行動才能找到我的答案,可能一直以來自己比較畏懼失敗,所以一直在安全區域呆起,所以一直在重複,重複。所以現在的我,要去做工作的事,除非逼上梁山,我真的是要耗盡心力,才會行動。我想我的心裡真的累了,也很討厭這樣的自己。是時候該做出改變,該行動起來,去找到自己!謝謝各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