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如何打造宣城文化

宣城文化與徽州文化本屬兩大平行文化現象,只是由於1988年的區劃,使得徽州文化的核心地績溪縣劃入宣城,從而使宣城文化中包含有徽州文化的內容,這在全國各地的地方文化中當是特殊個例了。

筆者作為徽州文化的長期愛好者,其實也知道徽州文化真正風生水起,形成氣候的,也就是近三十年,當徽州改為黃山市以後,一大批徽州文人包括我輩之流在內,聯合海內外學人不斷地在做著徽州文化的推波助瀾工作,才有今日的三大地域文化之造就。

我們應該如何打造宣城文化

筆者記得當年的徽州地委書記魏心一、陳壽娣、胡云龍等前輩,為打造徽州文化那真是不遺餘力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當然,在前年的黃山市召開的徽學論壇上,我也曾介紹過宣城市領導高度重視宣城文化建設的事例。可是我總覺得宣城市建設宣城文化的底氣不足,有些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為此,建議市委市政府組織專門班子,規劃宣城文化建設,象抓經濟建設那樣,抓好宣城文化建設。

一、正視“宣城文化”的現狀

宣城作為一個有著二千多年建制歷史的古郡治,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積澱了極其豐富的文化,包括宣城地理歷史、宣城人文(宣城歷史名人、宣城文物勝蹟、宣城古村落、古建築、宣城風俗、宣城宗教、宣城畫派、宣城詩詞、宣城戲曲、宣城歷史文獻)、宣城傳統經濟、宣城土地關係、宣城物產、宣城商道、宣城教育、宣城科技、宣城傳統工藝、宣城宗族社會(宣城大族、宣城家譜)、紅色宣城等等方面。底蘊繁榮深厚的宣城文化,只是由於清後期的“鹹同兵燹”以及民國期間的戰亂,導致本土文化斷層,移民文化又未能形成,故外界對於宣城文化的認知較為淺顯。

我們應該如何打造宣城文化

清咸豐至同治(1851—1864)期間,“長毛反”(太平軍起義)禍及皖南,清軍與“長毛”長達十年的拉鋸戰爭致使皖東南大批民眾死於非命,加上瘟疫水災,兵燹過後,皖東南各地田地荒蕪,城市殘破,民不聊生。戰亂以後,大批外地移民的湧入,多是各地貧困佃農,文化層次不高,人口素質大不如前,改變了宣城地區原有的居民結構,以致五方雜處,民風丕變,使宣城本土文化逐漸衰落。而移民文化又因社會動亂,未能與本土文化交融,產生新的文化形態。加上政區的不斷變化,政治的動亂,大量的古遺蹟、古建築、古文物、古風俗、古生態和古籍史料不斷遭到破壞,文化難以沉澱。

這就是我們現今所見宣城文化的現狀。近三十年來,宣城文化雖然得到長足發展,但由於缺少政府的主導,文獻的缺失,宣傳的缺位,導致宣城文化的短板。

二、打造宣城文化措施與建議

(一)中共中央《關於加快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指出:“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統籌城鄉和區域文化均等化發展。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研究新時期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特點,發展先進文化,創新傳統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導流行文化,改造落後文化,抵制有害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我們正處在一個文化發展的歷史機遇期,因此必須乘勢而上,抓住機遇,把宣城文化打造成宣城發展的實力牌。從現在開始,從頂層設計,推動各縣市區聯動而發。鄙意以為,打造宣城文化的總牌子,遠比打造一張“中國詩詞之鄉”分牌子的總體效應要大得多。黃山市當年打造徽文化牌子的時候,也並沒有多少知名度,三十年以後,徽文化已經成為一張金色王牌了。所以統一認識,集中心力打造宣城文化,此其時也。

(二)著力培育一批研究、建設宣城文化的專門和業餘人才。宣城文化的研究和建設發展需要一大批各專業、各門類,各層次的人才。要有市級和縣級以上的領軍人物。宣城歷史文化研究會成立以後,尤其是《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創刊以來,宣城各地市縣已經或正在出現這方面的人才。愚意以為,無論是域內的還是域外的,都應引起決策層的重視,給予關心扶持,起到激勵鞭策作用,讓他們發揮更大的潛能。

我們應該如何打造宣城文化

(三)要求現屬宣城的各縣市區領導重視本轄區內的歷史文化發掘整理工作,要像重視文化建設硬件那樣,重視此項工作。各縣市區也要制定規劃,落實措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把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充分挖掘整理,予以利用。各區縣的文化繁榮了,宣城文化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了。

(四)發掘文獻資料是目前各區縣的工作重點。文獻是源頭,沒有了這個源頭,研究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無從談起。

徽州文化作為與藏文化和敦煌文化並駕齊驅的三大地方文化,其影響力自不待言,國內外研究者趨之若鶩,爭相參與研究,因其數量驚人的徽州文書的發現,提供了勘與敦煌文書相箆美的研究史料,被稱為文化研究史上的“第五大發現”,形成與藏學、敦煌學齊名的“徽學”學科。

宣城,由於歷史的原因,文獻典籍散失嚴重,亟待保護。一是地方誌。地方誌是本地的系統文獻,需要查找完善,提供利用;二是野史家乘、譜牒資料。宣城各縣市區的野史家乘、譜牒資料應該不在少數,必須進行蒐集整理,研究使用;三是個人著述。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民間資料庫,亦須給予統計,以資利用;四是地下文物。石碑、墓誌銘、刻石及出土文物,這些是實物文獻,存世極少,一定要妥善保護利用;建議編纂《宣城文獻志》。古人向有編纂文獻志的傳統,如清趙紹祖《涇川文獻志》,清末民初南陵徐乃昌《安徽金石考》以及新安程敏政的《新安文獻志》等,都是精品。

我們應該如何打造宣城文化

(五)打造宣城文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關心支持。而做文化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許一二年內甚至更長一點時間內,看不到成績。板凳須坐十年冷,要需堅持到白頭。各級領導要能理解文化建設的艱辛,關心和支持文化工作。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使宣城文化在新世紀繁榮茂盛。

(六)結合宣城旅遊進行宣城文化建設。沒有文化的旅遊叫“旅行”。宣城各縣市區的旅遊景觀都具備文化要素,可以結合當地鄉土文化資源,有機融合,使文化與景觀融為一體,讓旅遊者品嚐到文化的韻味,流連忘返,提高宣城文化的知名度,為宣城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總之,應向徽文化學習,取長補短,形成建設宣城文化的一整套體制機制,提高宣城文化的知名度,做大做強宣城文化,使之成為宣城經濟社會發展的品牌和軟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