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國城市人格與鄉村人格有哪些變化?

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人格與鄉村人格

摘要:現在的我們,說是處於兩個世界並不過分。在網絡所謂打破了空間限制的世界概念,可以讓各個階層的人出現直面碰撞。而回歸於現實當中,自會發現其中不可彌補的差距感與空白感。而網絡作為城市化進程中另一重要的產物與發展物,無疑對城市人格與鄉村人格的形成搭上了一針催化劑。

2020年,我國城市人格與鄉村人格有哪些變化?


關鍵詞:零零後、人口異質、孤獨、世界感、自我

1:時逝星移,現在的中國人

新中國成立於1949年。新中國,1949年。我們覺得陌生與遙遠,並想象著那個艱苦奮鬥的年代歲月。1978年改革開放。改革開放,1978年。這兩詞在現在人們的彼此眼裡就會出現的差別。作為零零後的筆者所感受到的,正如對1949年的新中國的感受是一樣的陌生與遙遠。投於想象於敬畏。而對於五零後、六零後、七零後的群體就不一樣了。他們能夠感受的其中的親切感甚至激發自己的戀舊情結。那麼再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汶川大地震。我就不由得回憶起當時的中國大地與自己的所見所聞。振奮人心與沉重深刻的情感油然而生。但同時自然會想,一零後的這些孩子們,對這幾個詞的情感,也同樣投於想象於敬畏的吧。

2020年,我國城市人格與鄉村人格有哪些變化?


2020年,我國第一批九零後開始步入而立之年;千禧之子也都要擔當起社會中長輩的角色;零零後開始成為現代社會中新的一個群體焦點;連不曾多想的一零後也開啟了自己的學習之旅。筆者為什麼會列舉以上例子與年份比較呢?是因為想要告訴大家,1990年的中國,於1070年的中國有著天壤之別,而2020年代的中國,同樣與2000的中國發生著天壤之別。

2020年,我國城市人格與鄉村人格有哪些變化?


出門不帶現金,網購視頻通話。這是現代日常現象。每個人都身處其中甚至忙碌其中。就像在疫情中的各界人士,都有著自己的線上工作組織。中國的微信與支付寶等走在世界的前面。我們在其中便利之中,又同時影響著自己人格的變化與發展。現代的中國人,足不出戶,可以購物、與親人見面、學習與工作。這是個時代發展的現象。並且這種現象出現著種種過渡與極限的跡象。而關於利弊影響,就有待歷史考證了。因為以史為鑑,每種過量與不知節制的發展模式都會遭受著不一樣的打擊與摧毀。

2020年,我國城市人格與鄉村人格有哪些變化?


2:中國的農村人格與城市人格的發展變化

“歷史的差距讓一箇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歐洲四百多年的動盪萬變,而現實的差距又將同時代的中國人分裂到不同的時代裡去了。”近幾十年的人口流動當然是中國以來最多的。而在其中,不能夠說是否還存在著所謂最純粹的城市人與鄉村人。小時出生在農村,農村小學、縣城初中、市區高中、外省大學。這樣的群體在農村裡是一條路。還有另一種路是上了小學初中,便直接鑽入了北上廣等城市的人海里拿自己與未來相比拼了。而這其中,先不去談及渺小感與自卑感。城市中能感受到的人口異質與飄零感在這些農村人群中更能被放大十倍的感受到。而人格之中,又會添加幾分奮鬥與拼搏的色彩呢?

2020年,我國城市人格與鄉村人格有哪些變化?


梵高的星空越來越美,《人間失格》的銷量越來越火。在如今的城市裡是大勢所趨。因為一種象徵著孤獨,另一種這是這孤獨裡一份含金量十足的慰藉良藥。作為現在青年所追捧的這些,“過來人”自然又不懂了。但不知,在網絡時代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群體,自己的環境與世界教會了自己什麼道理。他們會在網絡上認識到各種各樣的人們。而在現實之中也僅在自己學校、家庭的兩點一線之間。渺小與孤獨的情感撲面而來。這一代人真的瞭解梵高嗎?不,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所謂的“孤獨”在梵高眼裡是多麼的不值一提。這一代人真正的喜歡《人間失格》中的悲喪之感嗎?不會。這只不過是在麻木自己心裡那片隱匿的怯弱感。孤獨與冷漠,成為當代城市青少年的通病。而不言而喻的是,在人性荒蕪之時,虛偽自認趁虛而入。


2020年,我國城市人格與鄉村人格有哪些變化?

3:沃思之思,愈加顯現

村頭村尾家,一二三四代。一至二十層,各界各其層。但隨著經濟增長與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農村的孩子越來越少,都去接受著城市裡的教育。而家族感與村落感就在自己的心中慢慢消失殆盡。隨之而來的去迎接著兩種極致,一種是人口密度過度極致,另一種是人際關係過度冷漠的極致。兩者相互加重,互加顯現。但從小到大處在城市的兒童還是可以擁有社交與自己圈子感所帶來的快樂,因為每一個學校都會認識到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學們。

2020年,我國城市人格與鄉村人格有哪些變化?


而若當有一天那些學校裡面的孩子們都互相模仿著成人的語氣彼此試探與招呼著,那麼城市人格的弊端,就不由得加以想象了。但所謂城市發展給予人們這種人格上的表面與疏離同時,同時賦予著人們高質量的文化教育與人格培養。而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當我們的文化底蘊到達了一定的積累時,更會給自己的人格帶來不可替代的影響。我們當今所言的孤獨之感,是否是具有人文領域中孤獨所以有的真正含義呢?“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這兩種孤獨之間又具有著不可抗拒的境界之差。


2020年,我國城市人格與鄉村人格有哪些變化?

所以目前而言,自己描寫自己所處在的世界是一種很自我的表現。不可抗拒又不吭不亢著。當然,對這個時代抱著輕蔑的態度而有享受其中是最成功的一種生活方式了。而城市人格是會達到另一種孤獨的境界,或是淪落於自我救贖的旅途之中,就看中國教育的能力了。但關於現代中國人文學科類教育問題,筆者不忍直視 ,不敢苟同,不敢言語,不值加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