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湘湖,數橋去

不出意外,這個五一假期,“杭州西湖”又登上了熱搜。

實際上,杭州還有一面風景迷人的湖水,那就是湘湖,湖域面積6.1平方公里,和西湖差不多大。

湘湖可以玩的地方很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橋非常多。

去湘湖,数桥去

古時候的湘湖,地處江南水鄉蕭紹平原,河港縱橫,橋樑眾多,遍佈九鄉。以前,湘湖裡的跨湖橋、望湖橋、三善橋、鎖龍橋等,那也都是很有名氣的。

這些橋,都是湘湖裡的寶貝。

後來,湘湖在開發建設的過程中,很注重蕭紹橋樑文化的保護,通過易地重建、仿古新建、創新設計等多種方式,保留了湘湖的橋。目前,湘湖裡共有江南水鄉風格的橋樑108座,有石拱橋、平梁橋、拱梁組合橋、石板石拱組合橋、磚拱石橋,也有石板橋、汀步橋、平梁汀步橋等。

去湘湖,数桥去

這108座橋,形態各異,每一座都有自己的風貌特色、文化內涵和傳承意義。橋的名字也都很有味道,有以古詩詞命名的,如菱歌、棹歌等;有以景命名的,如映雪、踏雪等。這些橋是湘湖橋樑發展歷史的最好解說者,正因為有了它們,湘湖被稱為“實景式”的江南橋樑博物園。

趁著五一假期還沒結束,不妨坐上湘湖的遊船,數一數湖裡的橋。

湘湖裡的橋:

1—老跨湖橋:一座單孔馬蹄形石拱橋,為明嘉靖三十三年(1544年),中書舍人孫學思建造,因橋跨兩岸而名,之後修建不斷。現據民國時期舊照片在原址重建。上個世紀90年代,在跨湖橋附近發現了距今為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跨湖橋文化遺址。

2—跨湖橋:一座南北跨向的五孔石拱橋,根據景區發展需要,新建了跨湖橋,於2007年5月建成開放,上可通車下可通航,因橋跨兩岸而名。

3—擁嵐橋:一座三孔半圓形石拱橋,七折拱邊,造型別致輕盈,線條飄逸流暢。為進入湘堤第一橋,登橋遠望,山嵐繚繞,一擁入懷,故名。

4—望湖橋:此橋採用了一種古樸的梁橋形式,為單孔石橋。湘湖古有望湖橋,今易地重建,登橋可望新湘湖,故名。

5—步雲橋:為湘浦觀魚池小橋,藍天白雲映於水面,人行橋上觀魚,有腳踏行雲之感,故名。

6—飲綠橋:一座東西向的小木橋,取蘇軾詩句“呼吸陽光飲山綠”而名,湘湖山青水綠,橋在湖上,如飽飲綠色。

7—望越橋:風情大道車行橋,橋上可遠望越王城山,故取名望越橋。

8—藏韻橋:一座單孔石橋,此橋為湘湖北端之橋閘。有引湘湖之水,藏湘湖神韻之意,故名。

9—引鷺橋:此橋用白石砌成,顯得十分古樸,為三孔石橋。引鷺橋位於下孫遺址保護區旁,自然生態的小島,引白鷺在此小憩,故名。

10—迎柳橋:迎柳橋是湘堤上唯一的亭橋,式樣仿照古老的梁橋,以粗石砌成。橋面、橋欄用了青石板,加上粉牆、黛瓦、懸山頂的橋亭,顯得古意盎然,使人想起古代湘湖的橋樑。橋兩旁柳樹成行,春風拂面,細搖柳枝,似向遊客致意,有登橋迎柳柳迎客之感,故名。

11—枕流橋:一座單孔石拱橋,它有一個橢圓型的橋拱,造型優美,在水中的倒影也特別有畫面感。微風吹動湖水,似橋枕流而眠,故名。

12—臥虹橋:一座圓弧拱橋,似彩虹臥波而名。

13—飛龍橋:一座為東西跨向單拱微馬蹄形,鋼混結構,石材砌面拱橋。水漾湖口舊有鎖龍橋,湖北有龍頭山,如巨龍出窟,勢如騰飛。今在原址建新橋,寓意和諧社會,巨龍騰飛,萬事俱興,故名飛龍橋。

14—板罾橋:是一座竹製結構的浮橋,此橋頭常有漁民板罾捕魚,故取名板罾橋。

15—古纖道:纖道是古代蕭紹平原常見的一種路橋結合的道路,它建在河邊,略高於水面,用青石板鋪築,供縴夫挽船時行走。

16—夢湖橋:是一座仿古單拱石橋,拱洞近似園形。夢湖橋的南端,有一個八字形的輔橋。這種橋樑結構,一般建在江南水鄉的河流交岔處,一橋頂兩橋用,極富有江南特色。取宋·蘇軾《湖中》詩句“湘湖夢不到,今日到湘湖”而名,亦含百萬蕭山人民圓夢湘湖之意。

17—越王橋:仿古石拱橋,橋拱近似於圓形,顯得特別高峻。為紀念越王句踐保棲城山、“臥薪嚐膽”而名。

18—定瀾橋:平坦貼水的長長梁橋,此橋長長,橫臥湖面定瀾,故名。

19—倚秀橋:木橋,湘湖山水秀麗,因該橋靠山臨湖,故名倚秀橋。

20—採蓮橋:仿古石拱廊橋。橋洞是三曲半圓拱,橋欄曲折,橋面以石階砌成。橋廊是廡殿頂,朱柱黛瓦,簷角飛翹,散發著濃濃的懷古情調。蓮藕是湘湖名產,此橋西邊為荷塘,登橋觀荷,似見村姑採蓮,故名。

21—浣月橋:仿古石拱橋,橋拱是造型別致的八角拱。月夜,登此橋眼望湖面,一輪明月,在水中盪漾,似西施浣月,故名。

22—織翠橋:石板橋,此橋地處大、小望塢口,四周青山,湖中碧水,石橋似梭織翠,故名。

23—藕芳橋:五跨木欄排柱仿古石板橋,因橋下荷花滿池,取其芬芳之意,故名。

24—仙人橋:東西跨向,單拱半圓形,鋼混結構,石材砌面拱橋。據《湘湖志》載,仙人橋在大黃塢山口,今原址南側建新橋,故名。

25—三善橋:三善橋,三孔石橋俗稱“三眼橋”,位於井山湖口,明崇禎初年(1628)由雲南布政使、鄉人來斯行始建。清同治乙丑年(1865)西江塘坍塌,江水倒灌湘湖,橋被沖垮。清光緒辛卯年(1891),里人重建。

26—新三善橋:2015年在井山湖口新建,為車行橋。

27—啟明橋:該橋為三孔石橋,溝通了湘湖南岸與湖中有著8000年古文明的跨湖橋遺址,寓意開啟文明之光。

28—漾波橋:南北跨向單孔橢圓石拱橋,登橋可感受微風拂過後水面輕輕盪漾起的漣漪,心中頓覺清涼舒爽。

29—流韻橋:五孔平梁橋,取《文心雕龍·時序》:“並結藻清英,流韻綺靡。”而名。

30—暖波橋:單孔圓弧形拱橋,取意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而名。

31—求索橋:南北跨向單跨索橋,取意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命名該索橋。

32—文曲橋:南北跨向的11孔平梁汀步橋,全部採用桐廬大規格卵石和東湖石板砌成。取意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楚莊王》:“緣天下之所樂而為之文曲,且以和政,且以興德。”故而用以命名該曲橋。

33—蹬步橋:是座南北跨向的汀步橋,採用桐廬卵石的汀步砌成。磴,石階,石橋。借塊塊石墩(磴),跨步通過水麵,盡顯野趣,故名。

34—尚書橋:拱梁組合廊橋,因地近明·南京吏部尚書、湘湖湖賢魏驥之墓,為紀念魏驥而名。

35—翦波橋:南北跨向的三孔半圓形拱橋,比喻燕子、鷗鷺等輕輕掠過水麵,羽翼劃破水面的動態,或船前行劃破水面的狀態。

36—戲波橋:三孔馬蹄形石拱橋,橋面呈“外八”型,像一高高湧起的波浪。登橋可見魚兒躍出水面,野鴨、鷗鷺在湖面嬉戲,魚兒、飛鳥水面戲波的情形,令人陶醉,故名。

37—採藻橋:東西跨向7孔平梁橋,此橋親水,因橋下水面多藻類水生植物而名;藻,又意為“華麗的文彩、文辭”,取意《三國志·蜀志·秦宓傳》:“君子懿文德,採藻其何傷!”而名。

38—斂翠橋:南北跨向三孔折邊橋,結構形態優美。取意唐許渾《晨起西樓》句:“留情深處駐橫波,斂翠凝紅一曲歌。”而名。

39—勝藍橋:東西跨向拱梁組合橋,寄意《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勝於藍;”而名。

40—憶蓴橋:蓴菜為湘湖最著名的水生特產。歷代名人回憶蓴菜的採摘、烹煮、品嚐,留下了許多吟詠詩篇。清康熙皇帝也為湘湖蓴菜作《蓴賦》,故名。

41—聽香橋:東西跨向6孔平梁橋,橋樑親水。此橋連接芳渚與作物花園,遊客可體驗鳥語、花香、秀色、果甜,故名聽香。

42—從禮橋:三孔景觀石拱橋,為紀念協助楊時修築湘湖的蕭山縣尉方從禮,而名。

43—羅塢橋:公路石拱橋,三拱拉坡,左右是兩個獨立的往返行車道,左側附設一人行道,是進出眉山島景區和石巖山景區主要幹道。地處羅家塢,故名。

44—窯影橋:七孔聯拱橋,因眉山島上保留有上世紀的幾座老磚窯而名。

45—逍遙梁:多孔廊橋,橋兩端各設一亭以供遊人休息。取意莊子《逍遙遊》,意為天地間萬物貴任性自由即為逍遙至樂,故名。梁,橋也。

46—德風橋:此橋鋼混結構,石材砌面。是一座三大孔石橋為拉緩橋坡,橋頭一側水中設有古舊石塔一座。取《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後稱君子為政之德為德風,故名。

47—政和橋:此橋有21孔,鋼混結構,石材砌面。全長210米,是湘湖最長的橋樑。最寬21米,高13米。橋面平坦,為雙向兩車道,兩邊有人行道。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2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類似中國古代石拱橋中的聯拱石橋。取“政通人和”之意,也為紀念楊時在北宋政和年間修築湘湖。

48—四亭橋:此橋上有四亭,分別命名為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拱衛在橋兩側。橋上有四亭,故名四亭橋。

49—天馬橋:以生肖命名,天馬,神馬、駿馬。

50—金鼠橋:以生肖命名,金,黃金,珍貴。

51—聞雞橋:以生肖命名,取意聞雞起舞。

52—騰蛇橋:以生肖命名,騰蛇,仙獸,會架霧飛行的蛇。取意《韓非子難勢》:“飛龍乘雲,蛇遊霧。”而名。

53—寶豬橋:以生肖命名,寶,寶貴。

54—蓮花寺橋:是一座單孔石橋,橋樑扶手全部設計成精美的蓮花形,與北京盧溝橋有異曲同工之妙。此橋正對蓮華寺,故名。

55—神猴橋:以生肖命名,寓意“人和”。

56—吉羊橋:以生肖命名,寓意吉祥。

57—靈犬橋:以生肖命名,靈,寓意靈性,有知。

58—牽牛橋:以生肖命名,牽牛,指牽牛星。

59—連山橋:是一座三孔拱橋,地處連山(今青山山麓)而名。

60—玉兔橋:以生肖命名,玉兔,比喻月亮。

61-上善橋:取意《老子》:“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而名。

62—臥虎橋:以生肖命名,該橋位於老虎洞山下,寄意臥虎藏龍,人才輩出。

63—落雁橋:《蕭山湘湖孫氏宗譜》載,清乾隆年間的“湘湖八景”有“湖中落雁”一景;此橋周圍種有蘆葦等水草,等葦葉飄蕩,正是群雁光顧之際,故名落雁橋。

64—詠月橋:此橋綿長而有動感,曲線優美,適宜漫步賞月。當明月映湖,微波盪漾時,人步橋上,如行湖面,亦有在月影中暢泳之感。

65—鎖煙橋:清黃元壽《湘湖雜詠》有“壓烏山色鎖煙霏,欲壓烏江懶遠飛”之詩句,站在該橋遠望,壓烏山隱隱可見。故名鎖煙橋。

66—迎妃橋:“妃”指華妃,為秦始皇的妃子。相傳,華妃隨秦始皇出巡途中病亡,葬於附近石井山。

67—善濟橋:“善濟”二字既是湘湖水利功臣趙善濟的名字,具有紀念意義;且“濟”有“渡”之意,又吻合橋樑的功能。

68—步魚橋:湘湖有特產土步魚,民國《蕭山縣誌稿》載:“杜父魚亦名土步魚,出湘湖者為最。”“土步魚”也稱“步魚”,故以“步魚橋”為名,彰顯特產;又因此橋平緩小巧,漫步橋上,可觀湖邊淺水游魚,似與魚兒嬉戲,可得湘湖之野趣。

69—立雪橋:單孔微馬蹄形的拱橋,類似西湖斷橋,取意湘湖的創建者楊時“程門立雪”的典故。

70—道南橋:三跨橢圓形拱橋,結構獨特,上部呈懸鏈線型,在國內較為罕見,橋欄杆柱頭採用造型各異的獅子拋繡球。楊時學成南歸時其師程顥感慨道:“吾道南矣!”楊時的理學思想對其後傳弟子羅從彥、李侗、朱熹等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被稱為“道南正脈”。明代在德惠祠旁建道南書院以為紀念。此橋為紀念楊時南傳程氏理學而名。

71—德惠橋:為紀念楊時、魏驥等建造和保護湘湖的湖賢,為百姓德澤恩惠而名。

72—由化橋:由化是九鄉之一(今北幹街道一帶),故名。

73—夏孝橋:夏孝是九鄉之一(今濱江西興一帶),故名。

74—長興橋:長興是九鄉之一(今聞堰、長河、浦沿一帶),故名。

75—昭明橋:昭明是九鄉之一(今新塘街道一帶),故名。

76—崇化橋:崇化是九鄉之一(今蕭山城廂街道一帶),故名。

77—許賢橋:許賢是九鄉之一(今義橋一帶),故名。

78—安養橋:歷史上,湘湖曾灌溉周邊九鄉146868畝農田,故稱“九鄉水倉”。安養是九鄉之一(今蕭山義橋一帶),故名。

79—新義橋:新義是九鄉之一(今義橋、蜀山一帶),故名。

80—來蘇橋:來蘇是九鄉之一(今臨浦、所前一帶),故名。

81—湘靈橋:取自清黃元壽《湘湖雜詠》“若把西湖比西子,也將湘水擬湘靈”。

82—湘農橋:此橋位於定山南側,該區域原屬湘湖農場,故名。

83—隱翠橋:清毛萬齡《越王城懷古》中有“香臺隱翠湖”一句,故名。

84—菱歌橋:清代女詩人黃巽有《湘湖採菱曲》,描繪湘湖農家婦女採菱時哼唱民間小曲,饒有情趣,故名。

85—棹歌橋:取材於湘湖十景之一“橫塘棹歌”。棹歌,為行船時所唱之歌,故名。

86—踏歌橋:明丁克振《登越王城》中有“扶筇蒯履踏歌還”一句,故名。

87—浩歌橋:明劉基《題湘湖圖》中有“浩歌不見濯纓人”一句,故名。

88—戲鷺橋:“辛廬八景”有“九里墩戲鷺”,且島上多白鷺,故名。

89—水仙橋:清初毛奇齡所寫的《水仙五郎》記每年中秋節,湘湖水仙花盛開,湖邊人家就要祭祀水仙五郎。故名。

90—拂浪橋:明蔡仲光《城山越王臺寄友》中有“為寄相思拂浪回”一句,故名。

91—均水橋:宋縣令顧衝在趙善濟的基礎上,完善了“均水法”,其《均水利約束記》是湘湖水利史上重要文獻。故名。

92—觀荷橋:在這裡可觀望滿湖荷花盛開,故名。

93—踏雪橋:“辛廬八景”有“至湖嶺踏雪”,故名。

94—問客橋:取賀知章《回鄉偶書》“笑問客從何處來”。又可借問遊客從何處來,故名。

95—映雪橋:以孫康映雪和程門立雪的故事命名。

96—文筆橋:站在此橋上可以遠望知章村的文筆峰,文筆峰是古蕭山八景之一“文峰拱秀”所在,傳說此峰風水“主文運”。

97—雲影橋:“湖心雲影”是古湘湖八景之一,故名。

98—柳塘橋:柳塘穴為湘湖第一放水穴口。明蕭山八景之一有柳塘春曉。

99—獅峰橋:石巖山又名獅子峰。站在橋上既可以仰望獅子峰,又可以低頭觀看獅子峰在湖中的倒影。

100—映月橋:月是歷代文人墨客歌詠最多的意象之一,此處以“月”為題,勾畫出湘湖月下之景。

101—望秋橋:“石巖望秋”為古蕭山八景之一,此橋位於石巖山腳下,故名。

102—元寶橋:湘湖一名元寶湖,民間傳說湘湖是一個日進一隻金元寶的湖泊。又因此地靠近金融小鎮,也含有日進斗金的意思,故名。

103—陶朱橋:范蠡又稱“陶朱公”,後因精通經商,民間稱之為“商祖”。取此橋名,意為湘湖金融小鎮以商祖為範,又彰顯湘湖文化,故名。

104—永興橋:唐天寶元年以前,“永興”一直為蕭山的縣名。“永興”二字又含有永遠興旺發達的意思,故名。

105—金秀橋:以原金西村石巖山南一條通湘湖的河流金秀河命名。

106—山陰橋:蕭山最早稱作餘暨,是東漢時從山陰縣析出,故名。

107—金西橋:金西村原名金西橋村,故名。

108—裕源橋:金潤泉任職過的錢莊的名號。取名“裕源”既有延續的金融文脈之意,又可討“利潤多多,財源滾滾”之彩頭。

通訊員丨孫麗娟

去湘湖,数桥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