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咚│非洲“反華”聲浪為何突起?


丁咚│非洲“反華”聲浪為何突起?

尼日利亞事件中,該國議長巴賈比亞米拉召見中國大使周劍平


疫情蔓延全球,非洲也不例外。

雖然目前公開數據不大,但很可能是由於未能充分檢測。不管怎樣,這場疫情正在衝擊中非之間由來已久的“友誼”。

尼日利亞事件的持續發酵,不僅在雙方“朝野”都造成衝擊波,而且正在激起非洲民眾的抗議和部分政府對華態度微妙變化,一些“反華”聲浪正在興起。

其實,我不太同意“反華”一詞,每個國家都會根據形勢變化及自身利益需要適當調整對外關係,用感情色彩濃厚的“反”描述國家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不合適,也易引起負面效果。

但,很多人可能對此始料不及,不太適應。

因為非洲被視為中國的“老朋友”。中國是長期對非洲抱有興趣並對其進行深耕的極少數大國之一。截至2017年底,中國對非直接投資達430億美元,位居首位。

很多年來,由於諸多原因,非洲幾乎是一塊被遺忘的土地。然而,中國始終將自己的觸角伸向非洲。

正因如此,非洲成為中國外交新政的重點施力方向之一。“一帶一路”倡議在非洲得到廣泛共鳴,並開展了實質合作。

受此影響,非洲突然變成了“香餑餑”,變得熱鬧起來。在這塊土地上,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和印度的身影越來越活躍。

比較突出的是美國和日本。

日本不甘於帶路倡議在非洲的發展,仿效中國對非採取“投資+援助+免債”,甚至同樣舉行了日本-非洲論壇,為非洲提供了中國之外的替代性選擇方案。

也許一個細節能彰顯安倍晉三政府對非洲的“意圖”。

他在復出後首次以政府首相名義再度倡議“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是在非洲的肯尼亞。

直到一年後,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其首次亞洲行時,才對這一概念“背書”。

印太戰略,往輕了說,是制衡中國的戰略;往重處說,將來就是遏制中國的戰略。由此可見,日本抓緊在非洲佈局目的何在了。

美國在非洲展現了更大的雄心。

特朗普政府成立後,非洲在其外交棋盤上的位置日顯重要,儼然成為其與中國進行全面戰略競爭的重要“戰場”。

特朗普政府實施“重返非洲”戰略,將重點放在經貿、安全和發展三大領域,並明確提出中國和俄羅斯是其在非洲的主要競爭對手。

在重返非洲框架下,美國已出臺了《更好利用投資引導發展法案》,通過“美國開發性金融公司(IDFC)”統籌管理對非投資和援助,為美國企業的非洲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出臺“非洲戰略”和“繁榮非洲倡議”,與加拿大和歐盟合作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聯盟”等。

美國和日本在非洲的直接和主要的目標顯然是中國。美中在非洲的影響力之爭,核心是不同的發展理念、規則和模式,是地緣政治、經濟和戰略的全面競爭。

在滿足一定條件下,這種全面競爭就會轉化為相互的全面遏制和對抗。

隨著主要大國(或地區聯盟)相繼進軍非洲,它們都想在非洲“分一杯羹”,與此同時牽制甚至遏制對手,導致該地區的地緣生態日趨複雜。

非洲國家在選擇多元化情況下,會以更挑剔的眼光看待與中國的關係、與中國的合作,這是非洲從政府到民間出現一定幅度的“反華”聲浪的重要原因之一。


丁咚│非洲“反華”聲浪為何突起?

美國務卿蓬佩奧訪問非洲,“阻擊”中國是重要任務


另一方面,非洲出現“反華”聲浪,也與非洲大多實行民主體制,“改朝換代”是常有的事,因此在朝和在野的政治勢力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兩國關係和合作,一旦“改朝換代”,就往往跟中國產生摩擦和矛盾。

中非在投資、貿易、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援助等領域的合作,與西方存在什麼不同,很多人也心知肚明。此處不贅言,但它們常常是引發西方和當地政府非議的重要因素。

美國批評在當地製造政治腐敗、債務陷阱,進行產品傾銷、過剩產能輸出,合作低質低效、剝奪了就業機會等,都是有的放矢,引起了所在國政府和輿論的共鳴,因此在一些外部誘因刺激下,就會出現所謂“反華”現象。

由此出發,非洲國家一些政府可能會採取一些對華政策調整的舉措,與之前的親密關係一比,就顯得“反華”了——正因這樣,不贊成以感情色彩濃烈的詞語描述對外關係,可能使事態更加惡化,而無任何裨益。

第三個方面,非洲政府對外合作大多抱著實用主義態度,有些還很腐敗,有奶便是娘,斷奶就罵娘。

一些政府對華態度生變,是出於希望中國減免債務的訛詐心理。

還有一層,就是用過就甩,事過境遷不當回事,民間的“反華”衝突更是水漲船高,愈演愈烈。

第四個方面,作為一種戰略投資,在對非洲人員特別是留學生來華及資金補助方面,給予的禮遇比較高。

國內民眾跟自己一比較,就產生強烈反彈。同時,在華非洲人的負面新聞較多,比如前不久在廣州發生的尼日利亞事件。

一旦發生,就會集中衝擊兩國人民的感情,對非洲年輕一代,也帶來比較壞的影響。

最後,從國別文化差異看,無論是對外合作交往還是兩國人民的民間交往,法律、規則、市場意識不夠,在對當地員工態度、勞工福利保障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難以贏得所在國人民的由衷尊重,甚至引致反感、惡感和仇恨,這可能是海外屢屢發生“仇華”事件的深層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