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段時間你和我一樣很焦慮

1 “好想去上學。”

“好想去上班。”

“好想參加會議,在會上和同事面對面爭辯幾個回合。”

這段時間大概是最容易被問到“你最近怎樣?”的階段,別人不問你,你也想問人。

提問也許並非真的關心對方在做什麼,而是借提問的回答來對比自己到底活得是否真實。

見的人越來越少,說的話越來越少,低頭一看,發現自己似乎半個身體已經消失了——這樣的日子待久了,我便產生了這種奇怪的不真實感。

我盡力把時間填滿,看書看影視劇,寫文章開劇本會,固定在家裡運動一小時,但越是這樣,越困惑——我這麼下去,到底是不是對的?

有一天我躺在沙發上放空,放著放著,我決定做一些能讓自己更有安全感的事——我問了幾個朋友要了他們的郵箱,然後給他們一一發了郵件。

有些朋友認識的時間不長,感覺有趣,但並不知道對方為何那麼有趣?

有些朋友認識十幾年了,相處起來像慣性,也有固定的評價和印象,但並不知道對方的生活是怎樣的。

於是我就列了很多自己的問題發了過去。

“你上一次哭是因為什麼?”

“你覺得人生最黑暗的時候是哪一刻?怎麼過來的?”

“你覺得自己的人生未來還會有變化嗎?”

“你現在存款有多少?你希望自己能存到多少?存到之後你想幹嘛?”諸如此類。

當我問他們要郵箱,他們都問怎麼了?

我說想給他們寫信,有空就回。

沒有一個人說:你很奇怪。他們都說:好。

然後我就看到了回信,然後我又繼續回信,在信裡我們聊著認識了十幾年都不曾聊過的話題。

如果这段时间你和我一样很焦虑

2

我有個老朋友,高中的時候看了還珠格格,就放棄了高考直接去了表演學校學表演,她希望能成為第二個小燕子。在表演學校還沒畢業,就遇見了自己的老公,畢業就結婚了,並沒有爭取去成為第二個小燕子。婚後過了一段很不錯的日子,後來聽說家人生意失敗,她一直在找機會東山再起。她性格開朗,有趣,每年回老家我們幾個朋友都會坐一起聊聊天。

我對她唯一的評價就是:雖然你也30多了,但你整個狀態跟20多歲的小姑娘一樣,一點都沒有認命的痕跡。她搖搖手:歲月每天都在摧殘我,但我天天都在思考東山再起,沒時間搭理它啊。

她是最早給我回信的。說起人生最黑暗的日子,她說:那時老公在境外處理生意的善後,自己懷孕七個月了,每天守在飯店,捧著肚子坐最晚的公車回家,還不敢跟父母說實情,覺得自己小燕子沒演上,卻接到現實生活裡最悲慘女主的劇本,天天在公車上哭,覺得人生比車窗外的夜晚還黑。

看著她搞笑又辛酸的回覆,我眼淚差點掉下來。如果我不發這封信,就永遠都不知道她經歷了什麼,那一刻我覺得我更瞭解我的朋友了。

另一位朋友來北京十年了,做了幾茬生意都失敗了,但人品沒得說,我問他這些年有什麼時刻讓他覺得生活還是很有希望的。

他說有幾個瞬間吧。一個是他剛來北京的時候,和朋友一起去ktv,有人在唱歌,他為了不擋住別人,就彎著腰低著頭出去,突然那個唱歌的朋友叫住他,也不唱了,單獨對他說:這裡不是開會,你不用彎腰,你那麼在意別人的感受,就一定要好好發揮這個優點,一定能在北京待下去的。那是第一次有人肯定他,他覺得未來有希望。

二是他回老家和朋友一起玩,朋友向陌生人介紹他的時候說:這是我最好的兄弟。“最好的兄弟”五個字,讓他覺得未來很美好。

3

和幾個朋友寫了幾天的信,心裡的焦慮感和空虛感便消失了。

人和人是需要碰撞的,無論是面對面的交流,還是觀點與觀點的對抗,一個人長期單獨待著,便會有奇怪的真空失重感。而與人相見,與不同的觀點碰撞,會產生迴響讓你明確的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是怎樣的模樣。

這些天,我和小區裡的好朋友常見面,很刻意的開始聊自己對很多事物的看法,也總有不同的觀點,但我們都會安靜的聽對方說完立場和看法,然後再一點一點討論。這樣的聊天不是為了爭輸贏,分勝負,而是希望自己的看法能更完整,不偏執。而大家也在這種聊天中變得更客觀和理智。

也許是大家花了更多時間在網絡上,所以很多新聞都有非常精彩和豐富的評論,我們都儘量多看,多瞭解,而不是急於表達觀點。之所以刻意不急於表達,是因為沒有人知道網絡另一頭是誰,他們是否會像朋友那樣面對面客觀理性的和你進行討論,聊出真相的某個邊界。

看多了評論,你會發現一些人只是為了捍衛自己的觀點而發聲,全然不在意別人說了什麼。網絡真的讓人離真相更近了嗎?要看這個人是否是為了真相而去,還是為了表達自己而去。

如果你和我一樣焦慮,有不真實感,我的建議是多和朋友聊天,寫信,電話都行,把時間從手機和電視上抽走一些,讓情感流動起來,讓觀點碰撞起來。人的真實存在建立在與外界的碰撞上。

山本耀司說過:“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

其實都不用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碰撞,當你願意開始和外界發生碰撞,你就邁出了讓自己變得更“真實”那一步了。

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如果對方和你一樣焦慮,你也就不必焦慮了,因為大家都一樣,不止是你。焦慮的來源很大程度不就是因為你覺得自己是唯一被甩下,落後,孤獨的那一個麼?

如果對方不焦慮,你就多問問原因,對方的體驗一定能幫助你減緩焦慮。

4 最近把自己的文字作品改編成劇本,遇見了一些瓶頸。

問了出版的編輯,也問了劇本的編劇,大家都在各自的立場發表觀點,都沒錯,似乎又都沒對。我被夾在中間,焦慮了好幾天。

我一直在想我該怎麼辦?

一天洗澡的時候,我突然腦子裡閃過一個人,一個很厲害的人,他本身也是創作者,自己也做過自己作品的編劇,但我和這個人沒私下見過,也沒那麼熟,貿然提問是非常唐突的。但想著似乎能解決問題的只有他了,想著想著,澡都沒洗完就立刻擦乾手給對方發了一個微信,坦誠自己遇見的問題,冒昧的想請教一下。

沒過一會,對方就回了,說:好啊。

其實收到回覆的時候,我心裡的那個結似乎就解開了。比起劇本的問題來,我願意承認自己的焦慮,似乎就是問題的癥結。

當下的環境,無論你是在加班辦公,或者是學生還沒上學,或者是應屆畢業生不知道去哪裡找工作,要解決焦慮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多和身邊的人交流,朋友也好,家人也好,說出自己的擔心,讓大家看到真實的自己,停止瞎想避免抑鬱,給自己建立一個發聲便有回應的環境——你不會被拋棄,你也不會被遺忘,你活在人群之中,過完這段時間,你依然可以勇往直前去爭取你要的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