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则电视节目中的逻辑

央视《挑战不可能》第一季中,“足迹专家”董艳珍需从30位体貌相似、穿同样鞋子的模特中,找出唯一足迹的主人。经过几小时的观察,正确答案已被挑战者排除,董艳珍对最后剩下的5名模特产生疑虑,提出重新寻找,撒贝宁却提出挑战失败,因为正确答案已被排除。此时李昌钰博士打断撒贝宁,为社区女警抱不平,认为这样对挑战者太不公平。节目组最后决定再给她挑战机会,董艳珍挑战成功。

《挑战不可能》第二季中,中国心理术师松明挑战刑事鉴识学专家李昌钰博士,松明向李昌钰博士提问题,根据李昌钰博士的回答、表情和行为,找到藏于1000把钥匙中真正能打开车门的那一把。找到结果后,松明拿钥匙开车门,车门却打不开,大家都以为找错了。这时,导演提示撒贝宁,请李昌钰博士拿出装在口袋里的纸片,纸片显示位置正是松明找到的位置。为避免自己透露信息,李昌钰博士在纸片位置放了错误的钥匙,制造了一起“案中案”。最后,节目组本着挑战的本意,审慎评议,认为松明具有解读心灵密码的超凡能力,挑战成功。

这两则节目很有看头,里面蕴藏的逻辑问题值得梳理。第一则节目中,寻找足迹主人,需要疑似人员反复走动,才能做出正确判断,这是足迹判定的逻辑。足迹判定不能采取淘汰逻辑,“人命关天”的事,必须严谨无误,董艳珍没有轻易下结论,充分显示了她的专业素养。再者,即使排除正确答案,董艳珍没有下结论,挑战就不应结束。第二则节目中,松明只能读出人心想或记忆的东西,李昌钰博士在选取位置上放置错误的钥匙,是“作弊”行为,显然违悖了挑战的逻辑,也就预设了“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可能,最终找到钥匙打不开车门,是合乎逻辑的。两则节目中,节目组均做出了合乎逻辑的决定,给挑战者和观众公正、公平的交待,非常好。

《挑战不可能》中,挑战项目的设置都是全新的,没有经过彩排,因此,总会遇到新情况。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只要按严密的逻辑进行,结论就不会“跑偏”,挑战过程就会很精彩。


两则电视节目中的逻辑


两则电视节目中的逻辑


两则电视节目中的逻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