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國是離我們最近的封建王朝,為何有人說偏偏是我們最難弄清楚的一段歷史?

丕亼


清朝滅亡了,按照傳統的做法,應該是下一個朝代給清朝修史,用來彰顯正統地位。這樣,從1914年到1928年間,《清史稿》編輯工作就算是完成了。

《清史稿》是由中華民國初年特設的清史館編修的,以館長趙爾巽任主編,繆荃孫、柯劭忞等為總纂,另設纂修、協修、提調、校勘等職.參加編寫工作的先後有一百多人。對於這樣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應詳審修正,以冀減少疵纇”但“以時事之艱虞,學說之龐雜”,尤其因主編趙爾巽“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於是就委託袁金鎧經辦發刊和校刻事宜。於1928年刊印,1929年發行。

可是,由於參加修史的人多是清朝的“遺臣”,書中貫穿著反對民主革命,頌揚清朝正統的思想。例如誣衊明末農民起義軍為“土賊”,稱太平軍為“粵匪”,視辛亥革命為“倡亂”,而對帝國主義的侵華罪行和清朝統治者的反動行徑卻多處隱瞞,傾向性錯誤顯而易見。

對此,連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人員都極為不滿。1929年12月14日,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列舉了十九條理由,呈請政府下令禁止《清史稿》發行,其中有:反革命、蔑視先烈、稱揚諸遺老、鼓勵復辟、反對漢族、為滿清諱等內容。所以,思想觀點與立場錯誤實是《清史稿》的主要問題。

因為此問題,《清史稿》直到如今只是類似現代的一部徵求意見稿,未被列入正史。

除了政治傾向問題,由於修史人的知識結構有限,使得所編史書體例不合,人名先後不一致,一人兩傳,目錄與書不合,紀表傳志互不相合,有日無月,人名錯誤,泥古不化,簡陋,忽略”等謬誤也就成了先天性的問題。至於遺漏、顛倒、文理不通等現象更是常見。

因為這樣的原因,清朝的歷史,尤其是近代歷史,因為距離今天太近,民族解放與民主革命造就的今天,對清朝歷史人物的評價還沒有經歷過時間的洗禮和沉澱,因此晚清人物爭議頗大,一直沒有辦法蓋棺定論,甚至形成了“滿遺”與“皇漢”的對立。

這樣的歷史地位的模糊,使得清朝的史料越是豐富,反而讓人們越糊塗了,成了我們最難“搞清楚”的一段歷史了。


而知而行的歷史


其實歷史的生成主要還是通過史料呈現的,時代越久遠,我們所能掌握的史料就越稀少;而史料越稀少,我們對歷史所做出的解釋就很有限,很單一化,也就沒什麼疑點了。



清朝就不一樣了,離我們比較近,很多史料被很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除了清史稿、清實錄之類,還有大量的軍機處來往硃批奏摺等,都被毫無遺漏地保存了下來。而且最幸運的是,我們趕上了科技昌明的時代,保存和整理史料有了更加穩妥的辦法,比如通過建立電子數據庫等等,這使得我們能夠獲取更多有關清朝的史料。

而且清朝的史料遠比中國歷史上的其他時期要多得多,除了官修史料,還有大量地方誌、筆記作品,尤其到了晚清時期,還有大量報刊雜誌、中西方外交檔案、西方人的記錄等,可謂既多且雜,展現了清朝歷史的不同維度。



史料一多,很多事情就不能妄下定論,而需要去細細地考證。而在考證的過程中,許多矛盾和疑點就會被發現,給我們梳理清朝歷史的過程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更不要說歷朝歷代都存在的篡改檔案記錄的情況,清朝肯定也少不了。為了拔高什麼或是掩蓋什麼,故意篡改起居注,這樣的行為顯然在清朝也是屢見不鮮的,這也就增加了考證歷史的難度。



所以說,清朝雖然離我們很近,但卻是考證難度很大的一個歷史時期。


達摩說


滿清歷來都有刪除篡改檔案記錄的習慣。繼任皇帝上臺第一件事,就是修訂前任皇帝的實錄把對自己不利的東西刪除。

所以,這導致很多事件被蒙上不解之謎。

比如,乾隆到底是誰?

傳言一,是海寧陳家子。傳言二,乾隆母親是漢女。傳言三,乾隆母親是鈕鈷祿氏。

顯然,陳家子是絕對不可能的。但乾隆生母是誰這麼個問題都很難分辨嗎?

之所以無法澄清,就在於乾隆為了讓自己的生母出身更高,修改了相關檔案。所以正式官方檔案說乾隆生母是熹妃鈕鈷祿氏,而殘留記載又說熹妃為錢氏。所以,乾隆的母親應該是漢女錢氏(漢軍八旗),乾隆改母親為鈕鈷祿氏以給自己貼金。


四川達州


誰說的清帝國是我們最難弄清楚的一段歷史?

真的挺好奇這個說法來源的,反正宋安之看過不少歷史書籍,沒聽過這個觀點啊。

而且說白了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只是清朝,之前歷朝歷代的歷史記載,也有很多地方真真假假的,根本就是一團迷霧。

而且歷朝歷代不少野心家,為了自己的利益,毀滅歷史資料,修改起居注,篡改創造歷史的,光是大家知道的就不少,再加上我們不知道的陰暗面,仔細一想其實挺恐怖的,其實很多古代歷史,不只是清朝,之前歷史也有很多地方很難弄清楚的。


宋安之


一方面清朝前期的歷史和入關前的歷史,清朝統治者諱莫如深,大量銷燬和修改相關文檔,再者一般來說朝代史都是由後來政權來修,可是清朝的歷史是由他們的遺老們修著的,大肆美化清朝,在民國時被禁,現在我國又重新修清史但是情況不容樂觀,別的不論,在現在這個xx感情那麼脆弱,一碰就碎似的,能夠說真相麼?滿清入關對明朝百姓那可是一場災難。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歷史的真相是什麼,只有不加入過多的政治因素才有可能說清楚。中原談歷史,有二個特點,

一、是官方修歷史,也就是大家一直說的正史,西方傳統是個人修歷史,不受官方態度的影響。而中原傳統下來,就是一切都是在皇權之下,為皇權把控。清朝結束後,是民國,雖說沒有皇權,但國民黨還是搞獨裁專制,還是傳統中原封建專制那套,歷史觀也為國民黨長期把控。

二、就是新政權竭盡所能去歪曲和妖魔化前一個朝代,這樣才證明自己的合法性。歷代都是如此,尤其抹黑最多的就是末代皇帝,各個末代皇帝都是十惡不赦,可以槍斃十八回都不解氣。尤其民國抹黑清朝,不光有歷代都有的新朝代抹黑舊朝代的傳統,還有就國民黨前身革命黨就一直強調的民族主義,不認為滿洲人是中國人,所以提出口號就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就是幾億人口的漢族被十幾萬的滿洲八旗兵統治幾百年,心理不舒服。

我這裡也不想說清朝有多麼好,也沒必要說多麼壞。而且希望能去除政治和民族等人為的先入為主的觀點,去客觀研究清朝。國外一直有人研究清朝,研究滿洲,他們就沒有那些先人為主,所以研究的結果可能客觀些,所以現在清史研究也在引進國外的研究成果,可以參考。我只希望不帶有色眼鏡去研究歷史,要對歷史負責,就要客觀和公正。


滿族文化網


歷史原本就沒有絕對的真相,我們之所以不斷的學習歷史,其實也是為了研究它的真實性,針對每一個朝代我們都要通過多方面的歷史資料進行綜合,然後再進行推理和分析,看看它的邏輯性是否說得通,再加上出土文獻資料的配合,才能找出最接近歷史的真相。

至於為什麼有人說清朝雖然是離我們最近的朝代,卻成為了最難弄清楚的歷史,我想說的是,對於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其官方記載都是有一定的侷限性,因為作為每一個封建朝代的史官,他首先就受到了統治者的權力約束,他所寫的每一件事都要經過當朝統治者的點頭才能真正記錄在案。

清朝作為封建王朝皇權專制的巔峰,史官在進行記載的時候往往更加被皇權束縛住,他所寫的歷史記載要在很大程度上讚頌統治者的功績,要為這個時期歌功頌德,這就很難避免會過分誇大這個朝代或者這個皇帝的功績,如果清朝史官敢不依照皇帝的意願進行記載,那麼下場一定是悲慘的,這一點我們從清朝大興文字獄就可以看出,對於連一句詩裡面的一個文字都那麼敏感的朝代,更何況是關於它的歷史!

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人說它的歷史難弄清楚了,因為它的可信度相對於其它朝代來說真的太低,可參考的資料也是少得可憐!



靈芸


清軍入關滅亡明朝後,總結了前朝滅亡的原因和深刻歷教訓,目睹了五代十國亂局的皇權循環爭奪的混亂局面,也清楚分析了強大的蒙古帝國為什麼會守不住疆域遼闊的國家,特別是康熙皇帝,虛心接受漢族文化,(康熙字典)實行滿漢一家,錄用大批儒生學子進朝廷為官(凱啟科舉考試),一邊開疆拓土一邊鞏固海防併成功收復臺灣,戰功卓越功載千秋。


用戶4357250780783李


是因為清朝的興起建立政權與衰落被推翻,都不能用正常、正統、正確方法描述清楚,更容易走入想當然地不自覺地幫後金人美化歷史了,例如將清人入關佔領北京打敗李自成及後消滅南明政權,都講是滿清人如何英勇無敵,但如果去認真分解整個當時程,不如講是漢人自己互相內訌讓後金人得利的結果,先吳三桂衝鋒陷陣聯合滿人擊敗李自成,於是後金人將明朝滅亡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甚至舊明的官員軍隊更幫助後金人建立新政權,這是中國歷史從沒有出現過的亦敵亦友的聯合政權實現的,與現代後人觀點看完全是一筆糊塗賬,不過也正正是滿清人以明朝的繼承人自居,以後滿清人所帶來的版圖就完全是中國領土具有完全的合法性了。到清政府滅亡時,幾百個軍人的叛亂就推翻一個超級幾億人的大帝國,更是匪夷所思的事了,但就是會如此簡單的事會發生的,不過如果去認真仔細去分析,這個帝國在分崩離折之前,不過是空殼而已,就差有心人刺穿而已。


喜喜羊羊喜喜人


很簡單,恰恰是因為資料太多導致的羅生門,其他古代的歷史我們能見到的資料很少,我們只能去選擇相信我們認為最權威的那個人的解釋,比如漢代以前的歷史我們只能因為相信司馬遷的歷史鑑別和整理能力,去認為史記記載的是對的,即便史記錯了,我們也無從辨別了。而清朝歷史則不然,首先研究清朝歷史最權威的清史稿是由一群滿清遺老們編的,對清朝過於讚揚。而且由於清朝滅亡時,混亂的民國政府對史料並不重視導致遺失部分史料。同時大量的親歷者留下了各種資料,但這些資料裡各種衝突矛盾導致人們根本無法辨別,例如康有為堅持說光緒給他寫過衣帶詔,沒有人見過,但他的擁躉堅持說有,沒法辨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