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之盟?假的別信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皇位由其弟趙光義繼承,正史記載是奉太后“金匱遺詔”之命行事.但後人對“金匱之盟”一事提出質疑,使得這一件事變得撲朔迷離。


金匱之盟?假的別信


宋史有好幾處提到“金匱之盟”之事。在《宋史》——《杜太后傳》裡面記敘:“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終在旁服侍不離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長,召宰相趙普入宮。太后問太祖:‘你知道怎樣得天下的嗎?’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統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所擁有乎?汝死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國家之福也。’太祖頓首泣道:‘敢不如教誨!’太后轉過身對趙普說:‘爾同記吾言,不可違背也。’趙普於床前寫成誓書,普於紙尾寫‘臣普書’。藏在金匱(同櫃),命謹慎小心的宮人掌之。在司馬光《涑水記聞》、王禹偁《建隆遺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史著中對於兩種說法都有大致類似的記載。


金匱之盟?假的別信


下面我們來分析分析。《宋史》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司馬光《涑水記聞》、王禹偁《建隆遺事》成書時間大約在“金匱之盟”發生後100年,所以考證起來難度很大。同時,趙光義也是熱衷於篡改歷史的一位政治家。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上面記錄了一句話“舊錄無是事”。李燾既看到了舊錄也看到了新錄。所以他在著書的時候特意加上了這一句。所以目前的史料只能作為參考,不符合真實的歷史。


金匱之盟?假的別信


首先,由於儒家文化的傳承。皇家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大部分都是按照傳統禮儀去做的。特別是作為天子更是要為天下人做表率,立嫡長子顯然更符合自身利益。其次,公元961年,宋太祖當時只有35歲。所以對於壯年的趙匡胤來說,顯然杜太后的擔心是多慮的。這個不符合一般人的行為。當然你要說他們不是一般人我也理解。最後,這句話裡面有一處漏洞。假如周氏有長君的表述不符合歷史。因為當時周氏宗族裡面是有長君的。此人是張永德。後周立國前,便娶了郭威的第四女壽安公主為妻,隨郭威起兵,屢建戰功。郭威稱帝后,拜張永德為駙馬都尉。 周世宗柴榮是郭威的養子,徵北漢、南唐,在高平之戰時張永德立下大功,授予殿前都點檢之職。可以說張永德是周世宗的妹夫,同時也手握軍隊一把手的位置。奈何在周世宗臨死前撤掉了他的位子選擇了趙匡胤。不管怎麼說,張永德也算是和周世宗有親屬關係的人。除了張永德之外,周世宗的親生父親當時也活著,此人便是柴守禮。所以說周氏宗族裡面沒有主君存在漏洞。總之,金匱之盟可以判斷是偽造的。至少內容肯定是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