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堅持陋習,還是為了下一代而改變?

很多網友在看完我上一篇文章《新冠肺炎下對酒店餐飲業發出的倡議:分餐制,中餐不能再說"不"》後,給我進行了留言,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首先感謝大家的關注,我仔細看了大家的評論。大多數網友還是支持分餐制的。但也有網友提出質疑,覺得混餐制是中國人的固有習慣,改起來不現實。對此我只想說:好習慣,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做為分餐制的倡導者,我們明白這項工作任重而道遠。然而也恰恰因為困難,更堅定了我們推行"分餐制"的決心。

據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共有5億胃病患者,中國佔1.2億!同時我國胃癌的發病率在目前所有惡性腫瘤中佔第二位,死亡率高居第三位。而胃癌發病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胃炎和胃潰瘍的久治不愈。

幽門螺旋桿菌是關係到公眾健康的大問題。它與胃潰瘍、胃炎的發生密不可分。據2017年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群比例高達60%,並且感染年齡比發達國家早20年。也就是說一部分人從孩提時期就已經被感染了。而造成這種結果跟中國人混餐、夾菜以及口對口餵食有著直接關係。

是堅持陋習,還是為了下一代而改變?

混餐制由於共用餐具,唾液裡的細菌可以直接通過筷子、碗盤等餐具相互交叉感染、傳播。據檢測,人們常用的每個飯碗和每雙筷子上感染的細菌可達1600-3000個。這也是中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人數成為世界之最的重要原因。更可怕的是,相比於成年人,兒童因為抵抗力弱,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風險更高。有研究表明,我國10歲以下兒童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高達40%—60%,且每年以3%—10%的幅度急劇增加。而日本10歲以下兒童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在10%以下。一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將直接導致兒童生長髮育落後、影響孩子胃腸消化功能,進而轉化為胃炎、胃潰瘍。更為嚴重的是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兒童將來胃癌的發生率遠高於未感染者。

所以儘早培養分餐的健康飲食方式,不僅僅是為我們自己,更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當每一個孩子都能從小養成分餐的習慣,那麼在社會上全面推廣分餐制將不再是難事。

眾所周知,日本人的平均壽命一直在世界排名中名列前茅。而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9年10月發佈到調查報告看,全世界兒童健康程度最高的國家也是日本。分餐制等良好的衛生習慣是日本人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人的分餐習慣是從小培養的。在很多日本家庭中,家庭成員都有屬於自己的專用餐具。夫妻碗、夫妻筷等商品也極為普遍。日本人在餐廳更是實行分餐制,雖然一些小餐館也有幾個人分吃一份菜的現象,但餐館基本都會為客人送上公筷。為適應日本人的分餐習慣,很多日本的中餐館也採用了分餐的服務方式,在客人欣賞過完整的菜後,服務員會將菜端下去分成小份供客人食用。

是堅持陋習,還是為了下一代而改變?

1999年日本的一項研究表明,日本本國無症狀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在夫妻間的傳播極為罕見。2010年一項研究統計表明2010年日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為35.1%,而同期我國的感染數據大於50%,這很大程度上跟分餐的飲食習慣有關。

同時日本也是唯一一個為"食育"立法的國家。所謂"食育"就是從小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習慣。"食育"的重點不在於"吃什麼",而在於"怎麼吃"。分餐只是培養健康飲食習慣的一個基礎而已。如果我們連這個基礎都懶得執行,又何談下一代的健康?!

是堅持陋習,還是為了下一代而改變?

其實日本的分餐制最早也是由中國傳入的。中國古時候曾經長期實行分餐制。其歷史源頭甚至要追溯到史前氏族文化。當時由於生產力低下,食物匱乏,所以每個人能得到了食物必須嚴格按份分配。到了商周時期,人們開始席地而坐,用餐時在面前擺放一個小食案,各自分餐而食。一直到唐朝以前,這種分餐制在中國都是普遍存在的。

是堅持陋習,還是為了下一代而改變?

到了高度開放的唐朝後,椅子由西域傳到了中原,使人們可以圍桌而坐;並且有更多遊牧民族與少數民族湧入中原。而遊牧民族由於烹飪和進食條件有限,一般都是採用合餐制。由此中國開始有了合餐制的雛形。但當時分餐制依然是社會主流。直到元朝,由遊牧民族來統治中原,合餐製得到了統治階層的大力推廣,分餐制才逐漸被合餐制所取代。

所以傳統並非不可改變,而要順應歷史的發展。我們中國自古就有分餐的傳統,到了科技與衛生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又豈能因為所謂的"傳統",而固執堅持並不科學的食飲習慣呢?

是堅持陋習,還是為了下一代而改變?

全面實行分餐制雖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以家庭為單位,從小培養孩子的分餐習慣,卻是每一位家長都可以身體力行的。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先從一雙公筷開始。在家庭就餐時用公筷夾菜,不用沾了自己唾液的筷子為孩子夾菜,是對孩子最基礎的保護。

除了公筷,再進一步的方式,就是家庭成員餐具的分類。丈夫、妻子、孩子都用自己固定的餐具來就餐。碗筷不混用,是養成健康分餐制飲食習慣的第二步。

其實只要家長們能做到以上兩點,都已經為守護孩子健康、提高國民健康指數、降低國家醫療資源浪費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而我們劉超·知識服務機構,也將繼續利用我們的微弱的影響力在酒店及餐飲行業內繼續去發聲、去呼籲……去盡一切努力改變大家目前並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這個過程也許比想象的更加艱難、更加持久,所以我們也更需要大家的配合與支持。

我們始終相信,每個人都做好了自己,我們才能改變這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