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傷兵之友”證章講述:傷兵之友運動為抗戰勝利做出的貢獻

收藏有故事,藏品活起來。筆者收藏了一枚民國“傷兵之友”證章。該圓形銅質證章,琺琅彩已隨時間脫落,但圖文斑駁可見,紀念章中間有一個紅十字,四周寫有“傷兵之友”4個字。背面文字已不可辨認。

民國“傷兵之友”證章講述:傷兵之友運動為抗戰勝利做出的貢獻

民國傷兵之友證章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以後,日本帝國主義擴大了侵華規模。隨著戰事的全面推進,中國軍民,特別是前線的廣大官兵的傷亡愈來愈慘重。一時間,傷兵問題凸顯嚴重。在此時代背景下,廣大愛國人士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積極投身到愛護傷兵、支援抗戰的時代洪流中來,興起了“文化勞軍運動”、“捐募寒衣運動”、“節約獻金運動”、“傷兵之友運動”······

例如,比較突出的長沙傷兵問題。一方面,所有商號、旅館幾乎完全被傷兵佔住了。街上,傷兵三五成群、橫衝直撞,滋事事件時有發生,長沙儼然成了一個“傷兵世界”。另一方面,傷兵從車站下來沒有得到適當的收容,重傷的沒人照顧,傷愈的也沒有嚴格的管理,醫療缺乏,到處遭冷遇。他們在精神和物質兩方面,都有不能忍受之痛苦,造成了很大的不安定因素,急需處理解決。

1938年12月,徐維廉等一部分人士在湖南衡陽,目擊慘狀,本“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原則,曾捐款7000餘元,製備寒衣,於聖誕節日,分贈傷兵, 發起傷兵之友運動,建立抗戰時期第一個傷兵之友社,救助戰時受傷的國民政府軍隊士兵。這是為“傷兵之友”(Friends of the wounded)運動之發軔。這一運動從湖南衡陽發起,很快受到國民政府的推動,在大後方地區廣泛推行開來。

民國“傷兵之友”證章講述:傷兵之友運動為抗戰勝利做出的貢獻

“傷兵之友”社的四大工作:特別營養、減瘡減疥、洗縫工作、供給衛生用品。這個運動在一年裡面獲得了幾百萬個人參與,二百萬多元錢捐款的成果。當時人人都以襟上綴有那個小小的藍邊、白底、紅字的徽章為榮。重傷醫院裡協助“傷兵之友”社工作的有:婦女慰勞總會的服務隊,女青年會,救世軍,公誼會,中國紅十字會,還有派來實習的那些“傷兵之友”社的服務員。

1940年2月19日,正值新生活運動六週年紀念日,蔣介石特在演說詞中昭告國人,號召國人積極參加“傷兵之友”運動。同日,傷兵之友社總社在重慶成立,宗旨是喚醒全國民眾愛護受傷將士,支援抗戰,以擴大“傷兵之友”的大運動。總社聘請孔祥熙、蔣宋美齡、葉楚傖、陳立夫、谷正綱、黃仁霖、徐維廉等36人為理事,並推定孔祥熙為理事長,積極推行此項運動。

民國“傷兵之友”證章講述:傷兵之友運動為抗戰勝利做出的貢獻

孔祥熙

1940年4月1日,由宋慶齡提議的“香港婦女界徵求傷兵之友運動委員會”正式成立,宋藹齡

任會長。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向“傷兵之友”徵集活動捐助了一筆款項作為行政開支,並認領了100份“傷兵之友”證章。宋慶齡還長期保存了一枚“傷兵之友”證章,現收藏於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

民國“傷兵之友”證章講述:傷兵之友運動為抗戰勝利做出的貢獻

宋氏三姐妹

傷兵之友總社積極推動並協助各地分社的成立。渝市總社成立以後,除由各地分社前來備案外,國內各地紛紛成立分社,諸如貴州社、四川社、湖北社、湖南社、廣西社、廣東社、江西社及陝西社。甚至遠在祖國邊陲的新疆和西藏均在積極推進成立。渝市傷友社自發動徵求傷兵之友運動以來,成績十分突出,發動之後第四天,第一次徵求結果揭曉時,傷兵之友人數就達4萬餘,募款21萬餘元。

據統計,1940年至1944年,國內共成立分社141處,其中陝西25處,廣東22處,湖南和四川均為16處。正如孔祥熙在一次廣播中講到:“······當時只希望各大都市成立分社,······誰知在短短的時間,超過預算6倍到8倍”。

與此同時,在海外的華僑社會,傷兵之友運動也得到了廣泛深入的推行。廣大愛國華僑及國際友好人士紛紛慷慨解囊,踴躍輸將,為中華民族的抗戰事業做出了極大貢獻。

綜上,民國“傷兵之友”證章向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講述了抗戰時期的“傷兵之友”運動,它是全國人民本著“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原則鼎力支援抗戰的壯舉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作為政府指導的群眾性運動,救助了大量戰時受傷士兵,對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積極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