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工信廳長“揭底”:這項指標差了45%!

撰文 | 黃高航

2010-2017年間,陝西科技創新在全國排名基本處在第7-9位之間,但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2017年,科研院所、高校研發經費佔全省的53%,企業僅佔42.6%,後者遠低於全國77.6%的水平,幾乎差了一半。

這是4月10在陝西省委宣傳部與陝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共同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陝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張宗科回答《中國報道雜誌》記者關於陝西省如何通過抓創新來推動製造業發展的問題時提到一組數據。

同時他還提到,我省企業的創新能力嚴重不足,不論從研發人員的數量,還是研發經費的投入都是比較靠後的。2017年,我省企業研發人員佔全省研發人員總數的45.5%,全國為60.7%;企業研發投入僅佔主營業務收入的0.85%,排全國第15位。


企業R&D佔比與全國差30%

坦白說,陝西科技創新水平是可以的,差就差在科研經費的投入結構上,其核心指標是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

陝西工信廳長“揭底”:這項指標差了45%!

2013年至2018年,陝西省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從342.7億提高至532.4億元,5年間提高了189.7億,全國排名自2015年上升到12名後始終保持在這一位次。

但無法忽略的一個跡象是,從西部地區來看,陝西和四川兩省R&D經費投入差距不斷拉大,已從2013年的約60億擴大至2018年的約200億元,從全國範圍來看,亦是如此,2013年,陝西以342.7億的R&D經費與當年排名第1名的江蘇相差近1000億,2018年時,532.4億的費用與2504億的江蘇相差約1900億。

更重要的是,企業、研究與開發機構、高等院校作為研發活動三大執行主體,相較於東南沿海發達省份,陝西省在三者上的投入費用結構失衡,如張宗科廳長提到的那樣,陝西省企業研發經費佔比過低,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發經費佔比偏高。

全國2015年至2018年這4年間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分別為14170億、15677億、17606億和19678億元,科學研究機構與開發機構、高等院校經費合計佔比分別為22.12%、21.25%、21.02%和21.08%,企業研發佔比則分別為78%、79%、79%和79%,基本始終保持在80%左右。

陝西工信廳長“揭底”:這項指標差了45%!

再看本土情況,以2013年至2016年為例,陝西企業R&D經費佔比分別為44%、47%、48%和51%,比例逐漸小幅提升,但與國家平均水平還有很大差距。

那麼沿海發達地區如何呢?江蘇省2000年R&D經費僅為73.05億,企業R&D經費52.73億,佔比72.18%,到了2013年,企業R&D經費以1239.57億佔比當年全省R&D經費的83.35%。廣東省R&D企業經費近幾年也始徘徊在80%附近,2017年曾一度高達88.9%。

整體而言,陝西科技創新水平長期表現不錯,R&D經費和投入強度在西部和全國也是如此,不過,與發達地區差距在不斷拉大,結構失衡也是不爭的事實。


不能迷信“大學辦企業”

作為教育大省,曾被寄以厚望的校辦企業表現如何呢?

目前,國內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大致有三種模式,分別是自辦企業模式、合作轉化模式和技術轉移模式,其中第2種方式應用最為普遍,但各自都存在弊端。

金融棒棒糖以自辦企業模式為例。

1:精力分配:眾所周知,國內高校老師和教授一直處於“論文質量和數量”考核體系內,在重點期刊刊物發表論文或申請國家課題,是職稱晉升的衡量指標之一,近年來門檻還在不斷提高。無論是自辦企業,還是其他模式,做企業都需要參與主體進入激烈的市場化競爭中來,試想一下,面對論文考核和企業競爭的雙重壓力,疲於應對的高校老師和教授還能把足夠精力投入進校辦企業中嗎?

陝西工信廳長“揭底”:這項指標差了45%!

2:人格因素:金融棒棒糖認為,高校老師和企業家擁有兩種不同的人格,前者求穩,後者喜爭。高校老師既然認定自身崗位,或許內心就缺少創業性人格,身處校園當中很容易產生路徑依賴,因為一旦在現有體制機制下停薪留職選擇下海,仍會有一定退路,然而,企業創辦者則需要不留退路的勇氣和不顧一切的奮鬥精神,因此,高校老師的求穩人格與校辦企業需求的冒險人格天然存在矛盾。

3:企業產權:無論是校辦企業經濟實體的法人所有權的確立,資本金和無形資產產權定位等,校辦企業的產權問題始終無法迴避,都需要一一面對。

回看本土校辦企業案例,既有出身於西交大,被迫四次賣身的博通股份(600455),也有脫胎於西工大,成功登陸科創板的鉑力特(688333)。

但是,兩個企業的運作模式卻大相徑庭。

成立於1994年的博通股份原直屬西安交通大學產業集團,作為西交大下屬的上市公司,在教育產業領域與西交大學合作成立了“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自2004年上市以來,歷經四輪重組均告失敗,不但“沒有分過一分錢紅”,而且自2009年至2017年的9年間,有7年的扣非淨利潤都是虧損,令人唏噓。

作為登陸科創板的首批企業,鉑力特第三大股東為西安西北工業大學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11月,西工大並未參與鉑力特的科研轉化項目,而是成立資產經營管理公司通過直接入股的方式,單純追求資金回報,從而避開了校辦企業存在的種種問題。

陝西工信廳長“揭底”:這項指標差了45%!

參與經營與純粹投資看來是截然不同的做法,在事實上也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結果。我們想說,大學應該逐漸放棄辦企業的想法(當下中央政府也開始清理校辦企業),應該集中精力迴歸基礎研究。

退一步講,應用型的研究其實也是很直接的轉化渠道。如2019年,陝西省登記各類技術合同53004項,技術合同成交總額達1467.83億元,同比增長超30%,排名位居全國第5,這其間大學和科研院所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也最終推動了全社會創新技術的應用。


工信發力重在汽車與芯片

張廳長讓我們意識與沿海省份的距離,同時也拿出了一系列“藥方”。

1:創新平臺建設:2019年,陝西省籌建的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正式揭牌,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掛牌8家、籌建18家,成為陝西落實製造強國戰略取得的標誌性成果。

2:設立獎補資金:針對陝西省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問題,陝西省工信廳專門設立1億元獎補資金,對製造業企業按照年度新增研發投入的5%給予不超過500萬元的資金獎補,引導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3:組織開展遴選工作:組織開展了重點新產品開發和陝西工業精品遴選工作,計劃每年開發省級重點新產品1000項,遴選“陝西工業精品”100項,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附加值高、市場競爭力強的新產品。

顯然,上述政策都是在鼓勵“企業端R&D經費”的成長,而在工信廳的棋局中,最為吃重的當屬汽車及新一代信息技術兩大產業。

原因之一是“陝西已有基礎”:工信廳在新聞發佈上介紹,曾專門為汽車產業設立40億元專項資金,先後培育引進了陝汽、比亞迪、吉利等一批產值過百億元的龍頭企業,在信息技術端則長期調動省市協力,推動三星芯片、中興智能終端等重大項目相繼建成投產,華為、中軟國際等知名軟件企業先後在陝設立研發機構,“秦雲工程”大數據交換平臺上線運行。

陝西工信廳長“揭底”:這項指標差了45%!

其二則是“此兩大產業極重研發”:2016年至2019年期間,A股芯片龍頭企業兆易創新(603986)研發投入從1.02億增長至3.78億,佔比營收從6.85%上升至11.8%,紫光國微(002049)研發費用始終保持增長,從4.44億提高至5.75億,佔比曾一度達31.3%。

陝西工信廳長“揭底”:這項指標差了45%!

A股新能源龍頭企業科力遠(600478)研發從2016年增長至2018年的2.69億,佔營收比例從6.25%提升至14.21%,2017年出現過15.21%。寧德時代(300750)從11.34億提升至19.91億,佔比雖略有下降,但始終保持在6%以上。

可以看到,雖然陝西工信廳面對高校改革無能為力,但正在持續從“企業端”發力,致力激活源自市場的投入熱情。

前段時間,朋友圈被“《工信部長:中國製造不像我們想象那麼強大》文章刷屏,提到中國的科技實力在全球處於第四級,與印度、南非等“大門口”的發展中國家同等級,告訴國人要趨於清醒和理性。與之對應的是前不久,中央出臺了第一份要素市場化配置文件,提出在技術要素部分積極推進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加快推進應用技術類科研院所市場化、企業化發展的要求。

我們想,無論是省工信廳鼓勵“企業端”的頂層設計,還是西安市委市政府打造“先進製造強市”的意圖,都反映出“科技驅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要件”,作為區域財經觀察者,我們也期待數年之後,“公司”能夠成為陝西的科研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