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這句話講得很好,這句話的意思是,為人父母的,只要生命不息,對子女的關愛就不會停止。“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雖然這句話並不是絕對的,但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最無私最真切的。

看到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我父親,我父親是個農民,年輕時當過挑夫,那當然是在解放前了,據我父親講,年輕時為了躲避抓壯丁,他一直東躲西藏的,算是個跑江湖的吧。

父親上過幾年私塾,毛筆字寫得很工整,他不同於普通的農民,思維睿智,談吐風趣,舉止風雅,如果初次接觸,絕對不會認為他是個地道的農民。

我是父親最小的兒子,我出生那年,父親已經四十五歲了,在那個年代,有的人四十五歲就當爺爺了,在我們那兒有這樣一句話“爹奶痛的頭孫子,爺孃痛的斷腸兒。”

我們那兒稱爺爺為爹,稱父親為爺,痛,是疼愛寵愛的意思,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對這句話的感受頗深。

父愛如山,想起父親,往事就一幕幕地出現在腦海,有一件事,至死我都不會忘記,那是一九七八年,我十八歲,剛剛高中畢業,那個年代農村都在搞大會戰,我在一個離家一百里的地方修水庫,那一天,有身體不舒服,就沒有上工地,在家休息。

大概晚上十二點左右吧,我父親突然出現在我面前,他的出現讓我十分詫異,當他說出因為聽說我生病了,就即刻趕了過來,那時候交通不便利,一天只有一趟客運車,即使有車,憑我對我父親的瞭解,他也捨不得花錢坐車的,那時他已經六十多歲了,急匆步行百里

就是為了來看望我,那天,與父親睡在同個一被窩裡,我抱著父親的腳,淚如泉誦。

我父親是八七年走的,在他臨走的前幾天,我一直睡在他身邊,緊緊地握著他的手,那時候,他已經不能講話了,但神智還非常清楚,每當我家吃飯的,如果我沒有起來吃飯,他的手就會用力地拉扯我,示意我起床吃飯,他的這個舉動,更讓我心如刀絞。

父親還是走了,走的時候非常安詳,在哪一刻,我並沒有嚎啕大哭,我不相信父親真的離開我了,還是緊緊地握著父親的手,感覺著父親的手在我手中漸漸冰涼,但我仍然依偎了父親,不願與他分開,最後因為要給父親穿壽衣,我才鬆開了父親的手,我這才明白,我永遠失去了父親。

後來,我也為人父,現在,我也做了外公和爺爺,但我自認為,我對子女和孫兒的愛,沒有我父親的愛深沉;在此,我也告誡天下的兒女,趁父母健在,好好地孝敬他們,不要像我一樣,留下了“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