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蒙山之旅

雲蒙山之旅

山東肥城孫柏鎮雲蒙山享有“兵聖隱居之地 北方植物王國” 美譽,決定探尋一番。

從肥城王瓜店鎮出發,徑直向南,跨過康王河大橋,翻過一座小山,穿過肥桃一級路,大約四十多分鐘就到了雲蒙山腳下。

一條蜿蜒盤旋的小路,直通山裡。遠遠望去,一座座青山左顧右盼,山間霧氣瀰漫,青山彷彿浮在雲裡霧裡。不僅感嘆,它的名副其實。

小路旁邊,幾位老人坐在馬紮上,相互攀談,悠然自得。牧羊人在不遠處不時揮著鞭子,驅逐著羊兒吃草。秋日的青草肥美清香,羊兒盡情得享受者大自然賜予的美味。

順著小路上山,路兩邊樹木茂盛,核桃、板栗等果樹,漫山遍野,果實肥碩,掛滿枝頭。越往裡面走,山勢越加崎嶇,迂迴盤旋,駕駛著車輛,如騰雲駕霧,別有一番滋味。約行駛了十多分鐘,爬上一個大山坡,順坡而下,前方頓時豁然開朗,一片開闊的場地。


雲蒙山之旅

停車下來,環顧四周,三面是山,樹木繁盛,清靜寂寥,也許是旅遊淡季緣故,沒有聽到遊客喧鬧之聲,耳邊不時傳來“沙沙”的山風聲音,相似千軍萬馬在操練。

我處的位置是一個停車場。靠停車場左邊並排著一列古式建築,看年代是後來開發旅遊才興建的。右面是一座水庫,水庫面積不是很大,四周用青石砌築,水波盪漾,陽光照耀下,泛著青綠色,如鑲嵌在山間的一顆綠寶石,熠熠發光。

停車的上方,樹木環抱之中,立著一座石塔。拾階而上,來到近前,見塔的下面立著一個石碑,上面刻著“功德塔”字樣,碑的後面刻著很多的人名,是為表彰建設這裡的捐款者而立的。

從“功德塔”下來,來到古式建築最前方售票廳。一名女工作人員,慢慢打開窗口。門票一張20元。價格便宜。問詢山上游客多少,她說也有遊客,遊玩整個景點大約需要2個多小時。我看時間正好下午3點半,趕到6點之前能下山,太陽應該不會落山。

藉著導遊圖示意,我們開始上山。

雲蒙山之旅

首先經過一個高大的牌坊,全部用大理石刻成,雕龍畫柱,莊重氣派。牌坊正中間“雲蒙山”幾個大字鮮紅醒目。穿過大門,通往上山裡邊的是用石頭砌成的臺階,初秋的落葉鋪滿了臺階,踩上去颯颯的響。兩邊樹木十分茂密,遮住了陽光,環境幽深靜怡。

正向上攀登,忽然,從臺階右面的樹林傳來一陣陣敲打樹枝的聲音。原來是幾位遊人正在用樹枝打成熟的栗子,有打的,有撿的,不是發出爽朗的笑聲。給寂靜的山林帶來一絲歡快。我們無暇顧及,繼續攀登。

雲蒙山海拔343米,穿過一段幽深的石階路,我們來到一座用青磚磊成的一個山寨門前,山門高大雄偉。

來到雲門,即孫臏讀書處。傳說鬼谷子在此設讀書處,每日把兵書藏於石後,進得去則讀,進不去在外聽。因孫臏苦讀兵書,食不甘味,骨瘦如柴,因此每日進去讀書學習。後在此熟讀兵書十之篇。

雲蒙山之旅

來到練兵場,昔日鬼谷先生在此呼風喚雨、掣電驅雷、撒豆為兵、剪草為馬、六韜三略。鬼谷峪內,飲馬泉、兵營帥府、哨所將臺,現已化作斷壁殘牆,銷煙塵埃,但透過這斷壁殘牆、銷煙塵埃,穿過那時空的遂道,當年“萬弩禁羅伏馬陵、爭談孫子會行兵,幾將重鎧汙腥血,饒得微軀亂箭刑”的鬥智場面歷歷在目,讓人無不聯想萬千。

來到白衣庵,佛教聖地白衣庵便深藏雲蒙山半山腰綠蔭深處。“世上名山僧佔多”。據史料和現有碑文記載,此庵始建於金太寶元年間,先為“三教堂”,後為“修真觀”,為“三教合一”的一方聖地。大清初年改為“白衣庵”,建白衣大士殿,原有僧侶十幾人,廟產上千畝,是泰山西麓享有信譽的佛教場所,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雲蒙山之旅

白衣庵有一座紫丁香碑。此碑為白衣庵的鎮庵之寶,是現有的保存完好的碑文。它記載了“此觀(今白衣庵)為此山之最,此株為此庵之寶”,為泰安市文化保護單位。碑陽刻畫百年紫丁香圖,為王鼎所繪,陰為古蛇邱安駕莊村農劉寶符先生留下的墨寶。

白衣庵下來就到了青檀溝,裡有檀樹千棵。因其木堅硬,可作車軸,在古代青檀還被官家用作“驚堂木”,不光是因青檀堅硬聲響則脆,更是因為一個“青”字,而倍受青睞,用青檀作驚堂木更能表示自己是個清官。如今不僅檀高葉茂,而且子孫滿堂。如“飛來檀”、“孫臏檀”、“龍鳳檀”、“龐子檀”、“獨壁檀”、“連根檀”,來到雲蒙山,不到青檀溝,枉為登山也。青檀身高數丈,樹冠避日,樹根似蛇纏龍捲,紮根石崖,有“咬定青山不放鬆,不管東西南北風”的強勁。傳說鬼谷先生為紀念母親,千里迢迢從南國青檀寺求一棵青檀栽於觀前,如今已長成參天大樹,稱為千年青檀。

踏著落日的餘暉,結束了此次旅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