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提高“訓練負荷”耐受能力,決定馬拉松比賽成績!

當今世界競技體育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高科技、先進技術、訓練方法以及營養恢復手段的不斷演變和創新。


跑者提高“訓練負荷”耐受能力,決定馬拉松比賽成績!


單從運動訓練的角度出發,對更高“訓練負荷”的耐受能力是運動員不斷突破個人運動極限,取得好成績的關鍵。

凡是競技性體育項目,提高運動成績的直接原因取決於運動員訓練期間所達到的訓練負荷(量和強度)和最終完成的訓練效果(看重過程表現)。


跑者提高“訓練負荷”耐受能力,決定馬拉松比賽成績!


訓練負荷主要指:訓練量、訓練強度以及訓練頻率三者的結合。訓練負荷的安排是根據運動員運動能力的現狀和潛能,而展開的具有針對性的訓練刺激。

訓練負荷大致可分為:刺激負荷、標準負荷和無刺激負荷。

刺激負荷是指超出常規訓練負荷。如:集中負荷、遞增負荷、階梯負荷等。相反,無刺激負荷則是大大低於常規訓練負荷。通常我們稱為“無效訓練”。


跑者提高“訓練負荷”耐受能力,決定馬拉松比賽成績!


當然,無刺激負荷在日常訓練中還是可以起到恢復性訓練作用。如:康復訓練初期、賽季調整期間等。

但是如果無刺激負荷在訓練中佔的比例過大(超過15%),運動員的專項能力會持續下降。因此,為了提高運動成績,我們不僅要追求更高訓練負荷,還要注重訓練負荷的整體強度。

當然,不同運動項目採取的訓練負荷模式也不相同。接下來從標準負荷、集中負荷和遞增負荷三個負荷理論,談一談大眾馬拉松跑友“訓練負荷”安排。


跑者提高“訓練負荷”耐受能力,決定馬拉松比賽成績!

1、標準負荷


標準負荷指在整個訓練備戰過程中採用相似的,等於或不低於過往訓練負荷(訓練量、訓練頻率等)的基本訓練負荷。

如:大眾馬拉松跑者如果想科學、健康地跑完全程馬拉松,月跑量200公里是最低的標準訓練負荷,月跑量達到300公里基本接近標準訓練負荷要求。

所以,單從運動訓練角度出發,為了提高運動能力,大眾馬拉松跑者需要逐年增加標準訓練負荷或變化訓練負荷手段,為適宜生理性適應的產生提供必要的刺激。


跑者提高“訓練負荷”耐受能力,決定馬拉松比賽成績!


2、集中負荷


短期的超負荷通常分為:集中負荷或過量負荷。一般情況下,集中負荷階段負荷量越大或持續的時間越長,用於恢復疲勞和提高運動成績的時間就會越長。

通常,集中負荷強調在運動員訓練最系統、競技狀態最佳的某一時期(2~3周為佳),可以較大幅度地增加訓練負荷(增加30~50公里/周)。

跑者提高“訓練負荷”耐受能力,決定馬拉松比賽成績!


當運動員競技狀態和身體反應由此前的“最佳狀態”逐漸回落到正常或更低的狀態,開始進行2周左右的恢復性訓練。

2004年雅典奧運會女子10000米冠軍邢慧娜在備戰奧運會期間,有2個多月的時間將每天訓練次數由2次改為3次。

這種在一個小週期內(冬訓期間更加明顯)集中大幅度增加訓練負荷,運動員的機體刺激反應會更明顯,一個週期訓練過後,競技運動水平會有明顯提高。


跑者提高“訓練負荷”耐受能力,決定馬拉松比賽成績!


3、遞增負荷


持續遞增負荷看起來違背了週期性訓練原則,但這種訓練模式非常受專業人士的歡迎。

遞增負荷觀點支持者認為,運動訓練只有不斷以運動員能承受最大訓練負荷進行訓練,才能真正實現運動訓練的精髓。

因此,訓練負荷應逐漸增加且高於運動員通常所承受的負荷量。2002年釜山亞運會男子1500米亞軍.現男子1500米全國紀錄保持者竇兆波在備戰亞運會期間,冬訓三個月的周訓練負荷(213公里/232公里/242公里)持續遞增,每週總負荷甚至超過馬拉松主項的運動員。

跑者提高“訓練負荷”耐受能力,決定馬拉松比賽成績!


亞運會北京集訓期間:室內200米跑道田徑館,竇兆波膠鞋跑出10000米29分37秒,贏了當年男子10000米全國錦標賽冠軍內蒙古張雲山。

當然,對於大眾馬拉松跑者,採取遞增負荷模式還是要力量而行,或選擇階段性地嘗試,而且要重視遞增負荷後的調整訓練。

畢竟長時間採取遞增負荷容易導致過度訓練,如果沒有足夠的運動能力做基礎和足夠的恢復時間,很容易增加機體損傷的可能性。


跑者提高“訓練負荷”耐受能力,決定馬拉松比賽成績!

總之,馬拉松運動員更高“訓練負荷”的耐受能力決定比賽成績。訓練負荷的合理排序和選擇是運動員挑戰和適應更高訓練負荷最重要的訓練原則。

通常,訓練負荷的排序強調“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樣既能能夠保證週期訓練的完整,又能為下一階段的訓練起到強化作用。


跑者提高“訓練負荷”耐受能力,決定馬拉松比賽成績!

比如:馬拉松運動員週期訓練初期,訓練重點應該是結合有氧耐力訓練,發展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最好的階段。在運動員完成這一集中訓練負荷刺激之後,訓練重點開始逐漸強化運動員無氧訓練、速度訓練。

同時,為了保證訓練質量,此階段需要減少有氧訓練和身體素質訓練的比重,促使運動員的運動水平和競技狀態在比賽前達到或接近最佳競技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