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草物语》等反映的"家庭"及人性观念的演变历程

前言:

上世纪三十年代时期,日本内部正处于大变化的年代,其中平民对于家庭及人性的观念比起传统的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而这一演变历史,在电影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时,就有一们日本的导演,用他的电影作品展开了对这一变化历程的形象描述。这位导演叫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一生之中所导演出的电影作品数量众多,其中影响力大的有二十余部,占他所有电影作品将近一半。他的这些作品,牢牢地抓住了他所处年代社会最大的变迁内容,即"家庭"观念及家庭观带动的人性观念的演变历程。而这一演变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日本社会在思想领域上的总体一个方面的概况,主对于人们了解日本,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点。

在这位导演的众多描写这一主题演变历程的电影作品中,电影《浮草物语》等是其中更有代表性的作品。

《浮草物语》等反映的

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

一、异样的生活状况,造就导演更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的描写

一部能深入人心的影视作品,通常都来源于现实而要高于现实。因此其中的素材很重要。而怎样通过素材演绎出作品的灵魂,则主要通过导演来实现。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电影也是导演思想境界及人性追求的反映。那么要了解当时日本社会家庭及人性的演变历程,了解电影是怎样反映这一历程的,我们就需要对其导演小津安二郎在成为导演前的社会经历有所了解。

1、小津安二郎于1903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其父亲是位商人,但常年不在家,而在外经商。因此,直到小津安二郎20岁时,他很少跟父亲见面,而他的母亲十分宠溺于他,主造成了他性格上产生了强烈的叛逆心态。他的这一段生活经历,从我们旁观者的角度,其实就是让他处于一个不完整的家庭当中,因此这也带给了他人性上的创伤。

应该说,当时的日本,这种不完整的家庭状况是普遍存在的,并不仅是发生于小津安二郎身上,因此这也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具有同样经历及感观的小津安二郎,在成为导演后极力去描写这一社会状况,带有强烈的自发性。

《浮草物语》等反映的

小津安二郎由于家庭因素,养成了叛逆性格

2、 由于自小养成的叛逆心理,小津安二郎自小时起就漠视规则及制度,对于在制度制约下的生活,更是极力地去反抗。他自从上了学,这种叛逆就集中地反映在反抗学校对他的教育上。在学习中,他时常不遵守纪律。学校不让学生喝酒,他就经常喝成大醉并成为癖好。这种叛逆的影子,在他后来导演的作品中有十分明显的体现。他的作品中,那些故事人物形象几乎都有在酒馆中混过日子的描述。他通过这种情节的描写,宣泄着社会带给人们的压力。

《浮草物语》等反映的

小津安二郎养成以酒为伍的习惯

3、从上述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小津安二郎童年到青年时期生活于异样的状态下,这造就了他叛逆的性格,同时也让他用更真实的手法去更侧重地描写社会现实,因此为他今后对日本当时社会上"家庭"观及在家庭观念下的人性观的演变,展开了持续的记录及演绎。

那么,他是怎样通过他的电影作品来表达的呢?下面让我们来看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电影作品,即《浮草物语》对这一要点的描绘。

《浮草物语》等反映的

电影《浮草物语》

二、 对"家庭演变"的描写

1、电影《浮草物语》小津安二郎的一部重要作品,上映后引起了轰动。其中的原因在于其中的内容深深触动了当时日本人的心。拍完主部电影后,小津安二郎才31岁(1934年),年富力强,因此他用极为旺盛的精力对作品各方面的内容乃至于细节,都进行了精雕细刻,这让电影更加成功。这不是导演首次反映家庭观念演变历程的电影,其实这是"喜八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前面的一部是《瞬间的幻想》,此部过后,他又拍摄了《东京之宿》。前面那一部《瞬间的幻想》的主题,同样是反映当时日本社会关于家庭及人性观念的探讨内容。

2、在《浮草物语》中,描写了故事人物喜八,作为一个父亲,在家庭中背负起极为沉重的枷锁,那就是"孽债"。喜八在影片中,努力要当好一个父亲,他尽力挤出闲暇时间,同他儿子们一起游玩,在同孩子位一起玩耍的时间里,他总是十分的快乐,享受着喜悦时光。而他的孩子们却认为他们的父亲陪伴的时间太短,因此用"叔叔"来称呼他。

这种时光本来很好,可惜的是,不久后喜八的事业被现实打败,他的戏班解体了,因此他只得回到这个家庭中。此时,他的儿子们逐渐长大,他们并不能原谅父亲在他们需要时离开他们,因此无情地拒绝了喜八的回到家庭中。

《浮草物语》等反映的

《浮草物语》剧照:父亲形象

3、

小津安二郎通过对这一事故的仔细描绘,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日本人心中对家庭的观念产生了演变。日本是一个注重于家庭的国家,但当喜八要回归家庭,让这个家庭归于完善时,却被拒绝了。此时,我们看到,他们家庭的观念出现了在变化,不再去追求形式上的完美,也就是说不再追求有父亲有母亲的那种传统家庭,而追求一个理念上完善的家。而这一点,也是导演小津安二郎想要表现出的对当时社会演变的一个重要内涵。

《浮草物语》等反映的

《浮草物语》剧照:母亲形象

三、 影片反映了"人性"观念的演变

1、我们从电影《浮草物语》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品描绘出各种不同的人物角色,并通过他们展现了不同的人性观念,从而刻画出一部有血有肉社会人性观大演变的画幕。其中,父亲是一位思想里有着深重负罪感的作品中的重要人物;而母亲则是一位极力维持家庭沿续的人物形象; 儿子们则一方面表现得稚气天真,另一方面却在后期表现出无情的人性;戏班中各个角色则因为利益而勾心斗角,更表现出人性的变化。在整个影片中,每一个人物尽都拥有独自不同的利益,从而反映出不同的人性观念。

影片中父亲的形象,是众多不同利益的一个联结的纽带,也集中地体现出人性的不同观念。他总是竭尽全力地想要维持各方面利益的平衡,最终的目的是让他的事业即戏班及他的家庭能得以延续下去。

《浮草物语》等反映的

剧照:人性的演变

2、影片后来描写了一系列的情节,父亲同自己的前妻因为客观的原因藕断丝连,但最终事情败露,被现任老婆所发现。此时,儿子又同戏子陷入情债中。而戏班经济越来越困难,已经不能继续存在。在这些情况下,父亲深受灵魂的拷问,毅然选择了人性中善的一面,他放弃了戏班,甚至最终放弃现任妻子,从而展现出一个有别于传统父亲形象的带有人性演变的形象。

3、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部具有深入内涵的电影作品,从更深层次反映出当时日本人性发生的演变,已经从传统那种追求简单的表现,向更深层次,更符合人类本性的方向演变了。这也是让当时观众更为之痴迷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到了现代,我们再次观看这一影响,也会为之深深触动。

《浮草物语》等反映的

剧照:人性的演变

四、 结语

导演小津安二郎通过《浮草物语》这一电影,着力描写出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家庭观念的演变历史,从追求表现完美的家庭观逐步演变成更具有内涵真实的家庭观念。家庭观也是小津安二郎其他众多电影作品的标签,是其电影中有关美学的极为重要的部分。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的演变,描绘社会家庭及人性观念的变化历程,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的拆解。

导演通过《浮草物语》记录着人性观念演变下,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强烈冲击,并将情绪内心化,因此描绘出当时日本社会表面平静下隐含的大变动的真相。导演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让情感得以更集中地体现,因此对家庭及人性的演变历程更能深入人心。通过这种手法,让观众有洗尽铅华的感觉。导演通过十分精致的每一个镜头,让故事人物流露出十分真实的内容,因此给人们留下了这些故事似乎都是发生于他们身上或周围的真实感觉,为后人留下最为精华的内容。

我认为,《浮草物语》这部电影不仅仅在于描写日本当时对于家庭及人性的演变,它对于我们自身的家庭观,也有参考意义。目前我们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家庭观念及人性观难免受到冲击,小津安二郎的这些电影作品,对于有效处理我们家庭的矛盾,并化解对人性观念的改变产生的冲击,是有重要借鉴意义的。

《浮草物语》等反映的

导演小津安二郎


(日)佐藤忠男.《安二郞的艺术》

侯孝贤。《小津安二郎》

(日)四方田犬顔.《电影100年》

《浮草物语》

《小津安二郎的星路历程》

《浅谈小津安二郎与他的作品》

《小津安二郎·生平·简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