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2歲青春年華劃上永恆休止符,被摧殘的心誰來救贖?

2019年的元旦,一個平凡的22歲女孩選擇了離開這個她看來無望的世界.....

“受不了周圍人嘲笑的眼光.....”這是她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話語,一次因學校處分產生的心理壓力,近乎斷絕了她對周圍人事的所有希望!

當22歲青春年華劃上永恆休止符,被摧殘的心誰來救贖?

心痛的同時,家長、學校、社會是不是該反思,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因為這一特殊時期,才造就的大多數孩子的心理脆弱,而是從一開始我們就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正是這長時間的忽略,才無法築牢孩子的心理健康防線,當遇到青春期這一敏感時期的時候,便一發不可收拾。離家出走、和父母吵架甚至自殺一系列惡劣後果接踵而來。

關注孩子心理健康:不該限於青春期

青春期確實是一個“導火索”,在這一時期,孩子的身體飛速發育、自我意識覺醒,心理卻不夠成熟、學業壓力又較大;

當22歲青春年華劃上永恆休止符,被摧殘的心誰來救贖?

但是,我們不要把責任都歸於青春期,把力度都下在青春期。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還需要從源頭抓起,從小築牢心理防線,而不是限於青春期,在青春期“臨時抱佛腳”,過度誇大青春期的“敏感度”。

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

1、注意觀察孩子的心路

在孩子滿不在乎的言行中,往往潛伏著能反應孩子心靈變化的重要信息。

當22歲青春年華劃上永恆休止符,被摧殘的心誰來救贖?

如果父母沒有注意或即使注意到也沒有采取相應的對策,結果會使孩子朝著不合理的方向發展,或由於過度干涉孩子的世界,反而會扭曲孩子的心靈。

當22歲青春年華劃上永恆休止符,被摧殘的心誰來救贖?

父母應該經常充滿理性和愛意與孩子接觸,留意孩子的表情、孩子的眼睛,觀察孩子四肢的動作,體察孩子有沒有流露於外表的心靈動向。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應該隨時注意到孩子心靈扭曲的兆頭,或發現平時沒有發現的閃光點。這樣就能及時糾正將要扭曲的兆頭,留心發揚那些閃光點。

2、引導孩子調整目標

當一個人在追求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時,如果經常感到挫折失敗,就會降低積極性,產生自卑、自責心理。基於此種情況,父母應適時引導孩子調整期望,尋找最佳的奮鬥目標。

當22歲青春年華劃上永恆休止符,被摧殘的心誰來救贖?

在教育培養孩子方面,父母應引導孩子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與其共同確定可行的奮鬥目標,尊重孩子的選擇,使孩子既不好高騖遠,又不得過且過,以此而感到心理平衡和充實。

3、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動輒發怒,當有人對他講話嚴厲,或他自己的想法碰壁時,馬上就激動起來,這是父母對孩子過分寵愛而造成的後果。

當22歲青春年華劃上永恆休止符,被摧殘的心誰來救贖?

孩子從小的時候起,通過受到訓斥,能學會剋制自己的不快心情,抑制自己的激動情緒。孩子如果很少受到嚴厲訓斥,完全生活在沒有約束的環境裡,就不可能學會控制自己的感情。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年幼,身心還在成長髮展,自控能力較之成人差,故情緒波動較大。例如,有的孩子考試本想獲取優異成績,但卻未能如願,成績不理想,心中產生挫敗感,難受、消沉,以至悲觀失望,本來活潑開朗,卻變得愁眉苦臉,悶悶不樂。

當22歲青春年華劃上永恆休止符,被摧殘的心誰來救贖?

這時,父母要幫助孩子學會自己控制情緒,做情緒的主人,把消極情緒轉變為積極的態度。還可教給孩子一些控制情緒的方法,諸如讓孩子轉移目標,看到自己其他方面的長處;亦可用幽默的方式,開個善意的玩笑調節氣氛。

4、讓孩子學會孩子傾吐煩惱

讓孩子學會傾吐煩惱,適當宣洩不良情緒是父母的一種職責。孩子正在成長,前進的路上會遇到種種不順心的事,如考試沒有取得好成績,受到不切實際的批評,個人的心願大人不理解,正當的要求得不到滿足等,面對這些,他們內心會感到痛苦,心理覺得壓抑,這是常有的事。

當22歲青春年華劃上永恆休止符,被摧殘的心誰來救贖?

如果父母能有意識地在孩子“叛逆、渴望獨立”的階段更多地跟孩子溝通,給以正確的引導,有針對性地調節孩子的情緒,那麼將會幫助他們很好地度過青春叛逆期,使他們的人格發展得更完善。

其實,一個孩子成人進入社會後,他能否順利適應社會,併為社會所接受,成為一個具有良好適應性和自我認知力的社會健康人群之一員,決定因素並不是他擁有多少技能,而是他的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完善。許多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並不是他少上了幾門課,而是父母們缺乏對孩子心理的瞭解。

當22歲青春年華劃上永恆休止符,被摧殘的心誰來救贖?

為了孩子的未來,我們必須從孩子小時候就做出改變,引導他從小就走進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

作為心理健康行業的從事者,我們都認可的一個事實是,在一個家庭中,孩子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孩子的心理問題的產生和持續存在是和一個家庭的互動方式有著直接的關係的。也就是說,家長通過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生活的應對方式,可以使孩子發生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