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農、商失業,為何朝廷差別對待,只有農民有"失業險"?

古代分許多個層級,不同層級的人群,等級不同,地位不同,從事的工作也不同,而古時候大部分人大概一生也只從事那麼一種職業。入仕途為官的,沒有什麼變動大概一直都是從事官員;而從事農業耕作的百姓,大概也是一直在田地裡埋頭耕作。那麼他們會不會失業呢?古人如果“失業”,有失業保險嗎?

古代士、農、商失業,為何朝廷差別對待,只有農民有

一、古時候每一層級的群眾為何會出現“失業”的狀況

1.古時候每一層級的劃分。

大家都知道,古時候從周朝開始就實行了禮樂制度與分封制。在秦朝的時候開始,封建制度的確立,層級分明,等級深嚴。從層級數下來的順序就是“士農工商”,入仕途去朝廷當官的排第一,農民第二,做工排第三,商人排最後。

讀書者,幫助治理天下,自然受到統治者的重視。而古時候是自耕自足的狀態,農業是重中的基礎,百姓吃不飽何談治理國家。所以天子也重視農業的收成。

做工的範圍廣,皇帝也沒有特別重視,排名第三。商人排最後,是因為自秦漢起便開始實行重農抑商,商人的地位極其低下。而在古代其實很少出現百姓自己失業的狀況,通常情況下都是安居樂業,除了遇到了戰爭或者自然災害這些特殊情況,百姓才會流離失所,失去謀生之計。

2.古時候官員和農民的失業狀況。

古時候,官員失業的原因有哪些呢?簡單歸類,無非就是自己罷官不做、惹怒皇帝遭到貶官撤職、與受到重視的官員關係不太好遭到排斥這三種狀況,以至於自己“失業”。

在古代貶官降職,發配遠方偏僻的地方做官員,對於古代官員來說也相當於“失業”,因為自己沒有受到重用和不能發揮自己的才智。

古代士、農、商失業,為何朝廷差別對待,只有農民有

像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自己罷官不做,迴歸田園,這就是自己主動罷官“失業”的。像蘇軾,因為一直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又後來惹怒了皇帝,遭到了多次被貶,從朝廷的重臣貶到去遠處的海南當小官。

農民失業的原因,簡單歸類就是兩種,自然災害和戰爭所迫,導致沒有田地耕作,無法耕作,而“失業”。

3.古時候商人的失業狀況。

在古時候,商人失業的原因,簡單歸類為兩種,朝廷對商人的打壓和對貶低商人地位的政策、戰爭的影響。在秦朝商鞅提出的重農抑商,認為商人有錢了就左右朝政,例如呂不韋。

在漢朝的時候,有規定,商人即使有錢也不可以穿華貴的衣服,只能穿粗布麻衣。有些朝代還規定,商人的後代不可以報考科名,不可以入仕途。所以一般書香門第寧願讓自己的女兒嫁給普通百姓,也絕不許自己的女兒嫁給商人的後代

,因為一旦入商,便很難擺脫商人低下的地位,並且影響自己的名聲。

所以,有一些商人因為政策的打壓和對後代的考慮而放棄從商,而以致“失業”。第二種失業是受戰爭的影響,戰亂而影響商業的環境,百姓流離失所沒有錢財,哪兒來交易,商人的生意自然也不好,而以致“失業”。

二、古時候各個層級失業後,朝廷會適當的提供“失業保險”

1.官員和仕途人員“失業”後,官員依然為朝廷賣力,所以會提供失業保險。

古代士、農、商失業,為何朝廷差別對待,只有農民有

上面提到過,官員“失業”除了真正罷官不做的失業外,被髮配到偏遠的地方做個小官,自己的才智沒有得到重用,抱負沒有得到實現,對於他們入仕途做官的人來說也算是一種失業。但是不管被髮配到哪裡去,只要還有一官半職的話,就是有著“失業保險”。

因為即使在邊遠偏僻的地方當官員,朝廷依然會給官員派發工資的。

為朝廷賣力辦事在地方當官,朝廷當然要為這些“失業官員”提供“失業保險”啦。小官的工資可能比較少,但是對於“失業”的他們來說,這就已經算是一種“保險”了,雖然實現不了抱負但是至少生活有一定的補貼。這個補貼可能就比較少,所以“失業”的官員可能就過得比較清貧。

2.農業中的老百姓失業後,可能會導致大量百姓流離失所或者餓死,所以要提供失業保險保證百姓性命。

農業是朝廷一直以來都很重視的,尤其是在百姓的性命處於危難之中的時候,朝廷給百姓們提供的“失業保險”就是以保護他們的性命為基礎。

如果百姓都餓死了或者流浪街頭,那麼還有誰為農業耕作,國家的糧食就存在一定的缺失。

那麼給百姓的“失業保險”其中一種是讓那些“失業”百姓去建宮殿或者陵墓等要大量人手的工程,對於朝廷來說,除了免去朝廷招募人員的精力,還可以給“失業”百姓提供一份工作保證他們的生活。下面會詳細說朝廷給“失業”百姓提供的各種幫助。

歷朝歷代,每當發生自然災害或者戰爭的時候,那老百姓就沒有土地耕作,還要飽受飢餓,戰亂的話,還需要四處躲避,所以朝廷給“失業”百姓提供“失業保險”是很有必要的。

古代士、農、商失業,為何朝廷差別對待,只有農民有

3.古時候商人是沒有失業保險的。

古時候商人失業,那就更別說朝廷會給他們提供“失業保險”了,朝廷沒有大力的打壓商人就很好了。朝廷對積累了很多財富的商人,通常都會非常警惕。在明清時期,靠販賣鹽發家致富的商人們,有些官員眼紅,向皇帝告發商人們的一些行為。

商人們害怕皇帝對他們有什麼處罰,為了避免被懲罰,會主動繳納自己的錢財給朝廷,讓朝廷放過他們。不少朝代都存在這種現象,甚至在有些朝代,還會在戰爭或者有災害的時候徵收商人們的財富,使得商人們“失業和”一無所有。

和農業老百姓相比,商人“失業”之後的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不僅沒有“失業保險”,而且還會可能面臨自己的財富被徵收的危機。

三、所有“失業”後的普通百姓們,朝廷都會採取一定的舉措幫助他們

1.對待“失業”後的農業老百姓們,朝廷會適當的調整政策。

雖然朝廷對農業階級的老百姓們總是殘酷的進行剝削,但是農業是朝廷的重中之基礎。所以當發生自然災害,農田收成不好的時候,朝廷不僅給農業老百姓提供“失業保險”,還會在政策上對農業老百姓很大程度上的傾斜,例如減去田地的租金或者降低農業老百姓繳納的稅收。

像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待“失業”流浪的百姓們,採取的政策就是幫助他們重新從事農業,對耕作和織紡的百姓們給予獎勵,幫助他們修建水利,讓他們更好的進行耕作。

古代士、農、商失業,為何朝廷差別對待,只有農民有

在唐朝的時候,對待農業老百姓更是多次減去田地租金,並且降低他們繳納的賦稅,實行均田制,讓受到自然災害影響的百姓們,有時間了一定的時間再重新耕作。

2.對待大量“失業”的人口,朝廷會採取其它措施幫助重新就業。

在古代,當發生重大的自然災害的時候,有大量的人“失業”並且流離失所甚至會餓死。朝廷為了保障這些大量“失業”的人的生命,通常都會開放糧倉,給百姓們派發糧食,有的時候還會派發衣服。這個舉措在周朝起便有。

平時山上的樹木不給砍伐,森林裡面的動物不給不抓,但在西漢的時候,因為有大量飢餓的百姓,於是允許他們去砍樹木和進行狩獵。有些地方的糧倉不足的時候,朝廷就會把災民們安頓在一些糧倉比較富裕的地方。

有的時候還會招募大量的災民去修建一些大工程

,使他們既有工作又不會捱餓。有些比較富裕的商人還會給飢餓的百姓派發糧食,有些商人還會聯合起來,一起籌備救災的費用捐贈給災民。

3.對待“失業”的官員們,朝廷是提供不了什麼幫助的,只有看當朝皇帝的態度了。

激怒了皇帝或者得罪了朝廷重臣的官員們一般都被髮配到偏遠的地區做個小官,甚至有些官員越貶越遠,甚至永遠也得不到重用。但也有一些被貶了之後的官員,最後得到皇帝的重用,被召回到朝廷中心。

古代士、農、商失業,為何朝廷差別對待,只有農民有

例如蘇軾,蘇軾被貶的次數有三次,第一次被貶到黃州,第二次被貶到惠州,第三次更是貶到了海南。蘇軾本以為最後要死在海南了,沒想到,宋徽宗登基之後,便下令召回蘇軾。

可惜蘇軾此時已經非常年邁,便上書給朝廷說不回去了,想在常州終老。在宋高宗的時候,蘇軾被追封為資政殿學士,賜號為“文忠”。這便是一個“失業”官員最後又得到重用的過程。所以“失業”官員最後有沒有得到幫助,還是看皇帝的態度。

四、結語

看到這裡,大家都瞭解了一些古人各個層級失業的狀況以及緣由、相關的“失業保險”。那古人如果“失業”,“失業”官員有一點點的工資保險。

而農業老百和商人,朝廷是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失業保險”。並且朝廷對待“失業”後的百姓還是會採取一些措施來保障百姓的生命,給百姓給予一定的幫助。而對待“失業”後的官員,這個就要看當朝皇帝的態度了。古人“失業保險”的狀況就講到這裡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勸農札子》

《韓非子·備內》

《蘇東坡傳·原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