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前浪、標籤——B站《後浪》之隨想

昨天的後浪刷屏到今天的罵文霸屏,說到底都是“標籤”之爭,而標籤的本意就是限定——不只是年齡的限制、階層的限制,更是認知的限制。


後浪、前浪、標籤——B站《後浪》之隨想

來自B站截圖

昨天《後浪》視頻霸屏,我也滿懷好奇去看了一眼,怎麼說呢,中肯些吧——原意沒毛病,也蠻燃,特別把一波非90、00的青年人燃了個沸騰(按國際標準算)。評論中肯,但“腔”很重,標籤化極為嚴重的一段講話,顯然討好不了本就混在B站的人群。

如果僅僅不討好也就算了,今天的關於《後浪》的“懟文”繼續霸屏,原因也簡單——換位思考一下,哪個年齡段的也不愛聽說教啊。

不妨覆盤一下,B站自成立出的歷史——2009年上線,假如按照目前網站主流年齡段倒推,最大的90後不過只有19歲。按照B站的內容生態的範圍,應當也會有些85後在裡面愉快玩耍。


後浪、前浪、標籤——B站《後浪》之隨想


11年過去了,最大的90後也而立之年了,混得好的也能在公司當個小領導了。再算一下目前剛19歲的一群人——00 、01年。

B站的內容跟著用戶群體年齡變化——不光是內容的類別,也包括內容的深度。當然,這是句廢話,人的認知拼圖本就是不斷完善和修改的,總不變的怕也就是活在童話了的吧。

加上近三年,有三位金主爸爸給B站發糖—索尼爸爸、阿里巴巴、企鵝爸爸。這三個爸爸的糖不是好吃的,吃了糖就得幫爸爸掙錢,即便掙不了錢也要聽爸爸的話。


後浪、前浪、標籤——B站《後浪》之隨想

來自天眼查


所謂帶著標籤的喊話就出世了——本來平臺的就是以內容為核心價值,但如果將核心價值的利益最大化,就只有找來多元化的用戶。

再回過來看看為啥後浪在第二天就被噴呢?根源還在於標籤:

50後是大鍋飯的一代

60後是文風的一代

70後是自力更生的一代

80後是垮掉的一代

90後是非主流富二代

00後是火星隔離代

從80後起,就沒啥好話~~

視頻中的“你們”、“我們”仍然帶著濃濃的標籤意味——評價儘管是中肯的,然而又做到“自由”了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