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后浪还是前浪,都曾经是青年,然而,B站终究是出圈了

无论是后浪还是前浪,都曾经是青年,然而,B站终究是出圈了

《后浪》——B站、何冰——出圈。这就是2020年五四青年节最大的社会话题的节奏,无论是后浪还是前浪,只要是看到这个热情满满的短视频,中肯的说,都要表达态度的冲动,即便有的人表示不屑,不屑也是一种立场。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主力是90后(1890后),当今的B站,主力还是90后。历史过了一百年,“当代青年”这个词有了至少十次(甚至可以说二十次)的更替迭代,然而,大家都曾经是青年。


无论是后浪还是前浪,都曾经是青年,然而,B站终究是出圈了


一百年前的中年人梁启超,以其澎湃浩瀚的热情,写出了《少年中国说》。当时的青年人鲁迅、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都寄希望于青年人。从戊戌变法到新青年运动,中国人不断的觉醒,始终不断的求索,最终在1920年代,中国出现了两个政党的一大。然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各方力量与外部力量的干涉下,最终代表人民的共产党取得了胜利,成立了人民共和国。从红军到解放军,主力都是青年。

六十多年前,人民的领袖二十八画生在莫斯科会见留学生,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他对青年人说,你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的,每一代青年人都是希望,然后他们成了中年人、老年人,按照鲁迅的描写,总是有一些人进步着,有些人彷徨,有些人失落,有些人成了自己当年反对的人。这便是社会和人生的真相,青年人总是更为叛逆、骚动、愤怒,有希望,有冲劲,有着更为广阔的舞台。

无论是后浪还是前浪,都曾经是青年,然而,B站终究是出圈了


众所周知,或者说在小众圈子里众所周知的B站,终究是出圈了。人民艺术家何冰以其专业的朗诵,激扬着中老年人的包容,鼓励着青年人,至于青年人是不是接受中老年人的鼓励,那是另外一回事。B站这个操作,还是很风骚,为大众和小众找到了一个舆论场的撞击点。

看吧,在微博、朋友圈和公众号上,众多人表示着情绪激动的点评。点赞的、无动于衷的、嗤之以鼻的、表示看好下一代的、依然声称一代不如一代的、更有呼喊要赞扬八十年代的,一般来说,负面表达更容易给受众留下印象,那些姨母笑的都难以让大家记住。二次元文化的破壁难度有多大,这又是一次实践。

无论是后浪还是前浪,都曾经是青年,然而,B站终究是出圈了


不管如何,B站总是活跃跃的新美好,是新人类的自由表达的重要话术,是一种新的精神交际。老家伙们可以不去了解他们,也可以去接触他们,是不是同好,其实也无所谓,他们年轻时,也是这么对待老家伙们的。B站,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老家伙无论多么想参与,也只是偶然来到的极少数的外部人,那么如何冰这样在外部表达肯定和包容,就相当不错了。

二次元的再创作,对于青年来说,也是具有分界的,也并非所有的青年都能够进入。B站,作为当下中国非常重要的舆论场,是一部分青年人自身兴趣建构自我的系统,行话便是黑话,衍生着他们自发的社交魅力。

无论是后浪还是前浪,都曾经是青年,然而,B站终究是出圈了


破壁,对于B站商业化来说,是一次次相当积极的尝试,是在相对自我与绝对社会之间的一次试图填平一点壕沟的努力。改革春风吹满地,B站也不可能不与社会现实进行交流。不过呢,这个度怎么拿捏,只能是模糊的探索。越接触,越发现,B站作为虚拟世界的担当,也是不可能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的。

何冰代言的《后浪》,就是一次合并。B站已经做好准备,要邀请更多的群体参与,代际之间不应该互相当对方是洪水猛兽,中老年人曾经也是青年,青年人终究也会是中老年人,二次元文化只要达到一定的量,量变引发质变也就是主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时代的文化符号都是时代的表征之一。爱国、爱人民、爱生活的每一代青年人,没有什么不能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