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鞋裡隱藏的新中國70年變化

陝北多山,千山萬壑。有村名赤牛窪,世代農耕,名不見經傳。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幹部老高,下決心蒐集本地藏品,建起一農耕博物館。我前去參觀,不外鋤、犁、耬、耙、車、鬥、磨、碾之類,也未有見奇。

當轉入一巨大窯洞時,迎面一堵高牆,齊齊地碼著穿舊、遺棄了的布鞋。足有兩人之高,數丈之長。我問:“有多少雙?”答道:“一萬三千雙。”我脫口而出:“好一堵萬鞋牆!”

一雙鞋裡隱藏的新中國70年變化

萬鞋牆

這鞋平常是踩在腳底下的,與汗臭為伴,與塵土、泥水廝磨,是最髒最賤之物。穿之不覺,棄之不惜,幾乎感不到它的存在。

今天忽然集合在一起,被請到牆上,就像一隊浩浩蕩蕩的翻身的奴隸大軍,頓然感到它的偉大。鞋有各種大小、各種顏色,這是鄉下人的身份證,代表著男人、女人、大人、孩子。但不管什麼鞋,都已經磨得穿幫破底、綻開線頭,鞋底也成了一個薄片。仔細看,還能依稀辨出原來的形式、針腳、顏色。

這每一雙鞋的後面都有一個故事,從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種田、趕腳、打工等,一個長長的故事。我們這一代人都是穿著母親的手做布鞋長大的,又穿著布鞋從鄉下走進城市。每一雙鞋都能勾起一段心底甜蜜的或辛酸的回憶。

這鞋牆就像是一堵磁牆,又像一個黑洞,我佇立良久,一時無語,半天,眼眶裡竟有點潮溼。

同行的幾個人也突然不說話了,像同時被擊中了某個痛點,被點了啞穴。大家只是仰著頭細細地看,像是在尋找自己曾穿過的那一雙鞋。半天,陪同來的辛書記才冒出一句:“老高,你怎麼想出這麼個主意,怎麼想出這麼個主意!”

一雙鞋裡隱藏的新中國70年變化

三寸金蓮

鞋牆下面還有鞋展櫃,展示著山裡鞋的前世今生。

有一雙“三寸金蓮”,那是舊社婦女裹腳時的遺物,現在的女孩子絕對想不到,妙齡少女還曾以美的名義受過那樣的酷刑。

有一雙特大號的布鞋,是本村一個大漢穿過的,足有一尺長。據說當年他的母親很為做鞋犯愁。

有一雙新鞋底上納著兩個“念”字,這種鞋是男女的信物,一般捨不得沾地。

有名“踢倒山”的牛鼻子鞋,有輕軟華麗的繡花鞋,有雪地裡穿的氈窩子鞋,也有黃河邊縴夫拉縴穿的草鞋,等等,不一而足。這是山裡人的才藝展示,也是他們的人生速寫。在回縣裡的車上,大家還在說鞋。想不到這個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經今天這樣一上牆,竟牽動了每一個人的神經。一種鞋就是一個時代的標誌。中國革命是穿著草鞋和布鞋走過來的。

一雙鞋裡隱藏的新中國70年變化

建國初,我們建第一個駐外使館,大使臨行前才發現腳上還穿著延安的布鞋,才匆忙到委託店裡買了一雙舊皮鞋上路。大約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北方農村的人一律穿家做的布鞋。小時穿媽媽做的鞋,成人穿老婆(陝北人叫婆姨)做的鞋。

馬克思說:“人和人之間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關係是男女之間的關係。”布鞋是維繫農耕社會中男女關係和農民與土地關係的一根紐帶。做鞋也成了農村婦女生命的一部分,從少女時學納鞋底開始,一直到為婦為母,滿頭白髮,滿臉皺紋。一針一線地納著青春,納著生命。

遇有孩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負擔。男人們很珍惜這一雙鞋,夏天干活則儘量打赤腳。出門時穿上鞋,到地頭就脫下來,兩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壟上,收工時再穿回來。每年農曆正月穿新鞋是孩子們永遠的企盼,也是母親笑容最燦爛的時刻。要說鄉愁、親情、家憶,布鞋是最好的標誌。

在大家的議論聲中,我提了一個問題,請說出自己關於鞋的最深刻的記憶。同車的老安,一個退休多年的老幹部,他說:“我記憶最深的是小時候的一年正月,剛換上新鞋,幾步就奔到大門外,不想一腳踏到冰窟窿裡,新鞋成了兩團泥。回家後,我媽氣得手提條帚疙瘩,一直把我追到窯畔上。”一車人發出轟然的笑聲,每個人的心底都美美地藏著這樣一個又甜又酸的故事。

一雙鞋裡隱藏的新中國70年變化

鞋不但是人情關係的標識,還是社會進步的符號。有人說,看一個人富不富,就看他家裡地上擺的鞋。我是一九六三年進大學的,同班有一位從湘西大山裡考來的同學,赤著腳上課。老師問,為什麼不穿鞋。他說長這麼大,就沒有穿過鞋。一九六八年大學畢業,按那時的規矩,我到內蒙古農村當農民勞動一年。生產隊飼養院的熱炕,是冬季的晚上村民們聚會、抽菸、說事的熱鬧地方。騰騰的煙霧和昏暗的燈光中,炕沿下總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髒又癟的鞋。其中有一雙就是我從北京穿來的,上面已補了十三個補丁。

就是後來當了記者,走遍了黃土高原的溝溝壑壑,也還是一雙布鞋。遇到下雨,照樣蹚泥水,一步一響聲。採訪後回到住地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伙房裡烤鞋。九十年代我已在北京中央國家機關工作,那時的會議通知常會附一句話:請著正裝。“正裝”什麼意思?就是要穿皮鞋。

那幾天在縣裡採訪,雖還有許多其他內容,但是腦子裡總是轉著那些鞋。立一堵牆以為紀念,是人們常用的方法。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牆,猶太人的哭牆,還有國內外經常看到的烈士人名牆。但集鞋為牆,還是第一次見到。鞋雖踩在腳下,不像帽子風光,卻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記。

我們常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卻很少人說到“遊子腳下鞋”。做鞋,首要是結實。先要用布漿成“襯”,裁成幫,裹成底。將麻搓成繩,錐一下,納一針。記得幼時,深夜油燈下,躺在母親身旁,是聽著納鞋底的刺刺聲入睡的。現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了,那天我在縣裡託人找了一雙,不為穿,是想數一下一雙鞋底要納多少針。你猜多少?兩千五百針。那堵鞋牆共有一萬三千雙鞋,你算一下總共要多少針呀。每一個人都說自己的事業轟轟烈烈,走過的道路艱苦曲折,又有誰想到腳下千針萬線的慈母鞋呢?

鞋牆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