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每集十分鐘的《愛,死亡和機器人》為何能吹爆豆瓣評分9.1?

2019年3月15日在網飛上映的成人向動畫《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一季在豆瓣颳起一陣吹捧熱潮,其黃狠暴的內容讓人瞬間腎上腺素直線飆升,

表面上是18禁其實內容裡著質著量。

每集動畫時長大多在10分鐘左右,10分鐘內完美建立每個小故事的主旨,從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到最後的結局一口氣到位,不拖不慢恰到好處。不同題材不同結局以小碎片的形式慢慢合成一個大的背景主題思想:愛、死亡和機器人。

美國電視臺把《愛,死亡和機器》列入TV—MA,TV—MA是指這級電視節目可能含有不適合17歲以下未成年人或只適合成年觀眾收看的內容。

這部面向成人的動畫帶給我們的不止有那些血腥暴力和裸露的場景,在這些場景背後是引發人類如何面對恐懼和死亡,如何面對愛慾與生命以及人類和地球如何能和平共處的問題。

解析每集十分鐘的《愛,死亡和機器人》為何能吹爆豆瓣評分9.1?

《愛,死亡和機器人》它不像一部電影或是一部電視劇每一集每一個畫面都有所連貫,這部動畫它的每一小集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看完整部動畫18集後你會發現少了裡邊的哪一集對於“愛,死亡和機器人”這個主旨都有影響。

看似為個體其實是整體,用整體的大格局呈現個體中的小精華,又以小個體的精煉去支撐大主題的魂。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看了這部動畫後大呼過癮的原因之一,《愛,死亡和機器人》能如此口碑極佳且成功在眾多優秀作品中脫穎而出不單隻有以上立意這麼簡單,它包括畫風,時長以及高能反轉的結局上都多有下功夫,在高評分的背後可以看到群眾想追求的動畫模式,換句話來說,群眾們為何特別能吃《愛,死亡和機器人》這種動畫類型的風格?在這種追崇的背後又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社會情緒?以下,為您一一揭開。

永遠不知道打開的下一集是什麼製作風格

人總是有好奇心,在好奇心的催動下總會下意識的把一件事進行美化,在美化的過程中就開始迫不及待希望這件事快點到來,在看《愛,死亡和機器人》時就會給你這種感覺。

動畫中的每一集故事製作風格各有不同,觀眾就像拆禮物一般,越打開越興奮,由於前期的好奇心美化了動畫使觀眾抱有很高的希望,當看到作品確實如心中所想甚至還更好幾分時,觀眾對這部動畫的評分自然而然就變高了。

解析每集十分鐘的《愛,死亡和機器人》為何能吹爆豆瓣評分9.1?

這部動畫向來不走尋常路,可能你第一集看到的是CG動畫畫風下一集可能就是2D,3D繪畫,越是不尋常就越讓人慾罷不能的心情導致我們期待下一集的好奇心就越濃烈,先從心理上征服我們再到作品質量上乘來驚豔我們這就是導演所想要追求的效果,也就是說《愛,死亡和機器人》捕捉人們想看影視的心理上已經完勝大多數同類作品。

好奇心:指的是動物處於對某事物全部或部分屬性空白時,本能的想添加此事物的屬性的內在心理。

我們通常看到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要上映時發行方都會通過發佈預告片來吸引觀眾。其實運用的就是人類的好奇心,通過好奇心這種心理狀態勾起“想要看”的心態無疑是最快讓作品受眾的方式。包括我們看新聞看視頻看文章總會去點擊那些“誇張標題”一樣,運用標題噱頭來吸引讀者點擊進去的舉動就是好奇心在作祟。

視覺衝擊感刺激腎上腺素

腎上腺素是如何被刺激的:由於過激的反應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而交感神經的神經遞質是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也就是常說的兒茶酚胺類,腎上腺素就會分泌增多,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反應。

當我們看到鬼片會止不住大叫,坐遊樂園的過山車時會雙手出汗受到驚嚇,這些都會使人體的腎上腺素飆升。同樣,《愛,死亡和機器人》裡的多數情節都會讓觀眾產生腎上腺素飆升的狀況。

動畫中過激的畫面和不同的風格畫風都在衝擊著我們的視覺感官,如第三集的《證人》畫風就是賽博朋克化,不斷輪迴的死亡過程配上妖治詭異的畫面,猜不到的結局易讓人在看視頻的同時產生恐懼的心態,而在恐懼的慫恿下還想要一探到底的心理狀態,十足抓住了觀眾的痛點。

解析每集十分鐘的《愛,死亡和機器人》為何能吹爆豆瓣評分9.1?

在動畫裡,除了賽博朋克風還有CG真人效果,2D,定格動畫等等,作品通過CG技術讓人有種亦真亦假的狀態,再加上克蘇魯的狂野畫風,中國水墨畫的淡雅繪畫以及蒸汽朋克風格的製作無疑賺足了視覺感官這一方面的評分。更別說內容上的黃,狠,暴劇情配合,不得不感嘆網飛真的抓足了觀眾想要看和想要體驗快感的小心思。

克蘇魯風格是一種反神話體系,裡面的角色沒有善惡之分,神不是神,魔不是魔,對於人類沒有任何情感。宇宙之中有很多恐怖的未知的存在,他們具有強大的力量和恐怖的身形。人類相比之下非常渺小,對他們的探索會導致毀滅性的災難。

當代社會下,因職場和生活的壓力釋放口很少,人們自然而然就需要在一個地方獨自尋找發洩對象,無疑看視頻就是一種很好的釋放壓力的途徑,而《愛,死亡和機器人》因大膽的畫面和高能的結局相互交融使我們能在關注故事的走向時忘記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一石二鳥,在看電影的同時也放鬆了自己。

重質不重量——完美的時長拿捏度

動畫《愛,死亡和機器人》每集的時長不多,最短時間只有8分鐘最長也就只有18分鐘,它短小的長度首先贏得了觀眾的喜愛。

如今浮躁的社會下多數人追求著能短時間就能汲取精華信息在地鐵上,公車上,飯桌前或是休息小覷時都能快速看完一集,而《愛,死亡和機器人》完美解決這一問題,時長把控極好,短小精悍信息量足每個小故事還能引人深思不長不短恰到好處,也側面反應了為何如今我們都喜歡開始追崇短視頻的原因。

解析每集十分鐘的《愛,死亡和機器人》為何能吹爆豆瓣評分9.1?

在作品質量上,動畫中的每個小故事分別改編自不同國家的短篇小說並且有些是從中截取一段單獨拿出來拍攝,十多分鐘開始構建立一個全新的故事,從開頭的摸不清頭腦到高潮令人驚喜再到結局的突然反轉,心理過程從平淡到驚訝再到驚喜,內心猶如過山車一般忽上忽下使觀眾看完後猶如棒頭一擊,回味無窮則是《愛,死亡和機器人》的長處。

思考空間廣泛:愛,死亡與機器相互交叉

好的作品需要的是有思考的空間,《愛,死亡和機器人》總以留白的結尾引人深思,內容主要以機器為載體,思想上則圍繞死亡、愛、覺醒、信仰以及政治題材開展。如以死亡為主題的:《桑尼的優勢》、《證人》、《古魚復甦》或是以愛情為主題的《裂縫以外》、《祝有好收穫》、以覺醒為主題的《齊馬的作品》、《變形者》等等。

這些小故事不會一上來就交代事情的背景,而是由觀眾慢慢地去挖掘精髓,可能前期摸不著的頭腦的情節其實是為後邊的結局進行伏筆。

拿《祝有好收穫》舉例:一開始整個畫面呈現濃烈的中國畫風,人妖相對,鋪妖人與狐狸精的對決乍看一下以為是聊齋志異,可到了高潮才發現前期的魔法只是整個故事的一小部分,隨即一個分鏡頭就到了香港英國殖民時代,畫面呈現則從中國古典風轉向蒸汽朋克風,最後的結尾男主幫助狐狸精重回正身則呈現的是賽博朋克風格。動畫情節不停的轉場不停的轉換每一個分鏡頭後都是另一個爆破點,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而故事的內容既沒有偏離機器,死亡和愛還很好的利用這三個元素來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男子愛上狐狸精讓狐狸精圓滿重生的愛情故事。

解析每集十分鐘的《愛,死亡和機器人》為何能吹爆豆瓣評分9.1?

不止《祝有好收穫》這個故事那麼精彩,如《齊馬的作品》開頭就是以看似為人類畫家的身份人物展現給觀眾,隨著劇情的發展才知曉原來畫家就是機器人本身,而齊馬的畫作中總有一處留藍的空白其實那是它剛到世界成為一個游泳池擦拭機器人所涉及的工作,這是它一直想不起來殘留的記憶,經過幾千年的改造齊馬終於在探索宇宙完成後找尋到自我重歸本源,在最後一次畫作展覽躍入池子慢慢分解自己的形態也是給觀眾留下一個疑問:我是誰,從哪裡來又要回到哪裡去。

解析每集十分鐘的《愛,死亡和機器人》為何能吹爆豆瓣評分9.1?

18集的動畫每一集都蘊含著對愛,死亡,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思考,用這種思考來喚醒我們心底那種求知慾望迴歸的心,直面哲學倫理,佈局極大,思考極深。

結語

類似的動畫為何只在歐美國家能遇見,而我國動畫為何被甩幾條街這都是需要我們進行反思,時代在變追求的目標也在相應的改變,動畫不止在畫面上賺足好感內容上也要有所深入,如之前的國產動畫電影《大護法》就是如此,在看的過程進行思考,在思考的過程產生反思。希望未來我們中國也能拿出像《愛,死亡和機器人》這樣優秀的動畫!

一個喜歡碼字,看電影的咖啡愛好者,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