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唐僧):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

玄奘,河南人,原名陳煒,生於隋朝末年,出身名門望族,高祖和曾祖作過北魏的太守,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


玄奘五歲喪母,十歲喪父,人生無常,家道中落,隨兄長來到洛陽,從此踏入佛門。聰慧的玄奘,有良好的儒學根底,記憶力驚人,在佛學世界裡,如魚得水,很快便聲名鵲起。

玄奘(唐僧):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


公元618年,隋帝國爆發了戰爭,戰火很快燒到了洛陽。玄奘大師來到都城長安,當時的寺院已經破敗不堪。玄奘大師選擇南下,開始了他七年的遊學生涯。七年時間裡,玄奘大師的足跡踏遍了大半個國家。他勤奮地學習佛教典籍,努力理解佛教精髓,也訪問了幾乎所有的高僧大德,試圖徹底地讀懂佛法。然而,越是多讀書,越是發現自己的“無知”,疑惑開始困擾玄奘大師。一顆安分的心慢慢變得有些不安分了。


公元625年,玄奘大師結束了長達七年的遊學生涯,第二次來到了長安。而此時,隋滅唐立,此時的長安變得很是安穩,沒有戰爭的困擾。一次偶然的機會,玄奘大師在長安遇到了一位來自印度的高僧波頗法師,兩人如遇知音。玄奘大師從而知道了印度佛法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以及通曉一切佛法典籍的高僧戒賢論師。於是,玄奘大師下定決心要去西方古印度求取西經、尋求佛法。


就在玄奘大師請求西行的那年,北方的遊牧民族突厥向初立國門的大唐發動進攻,大唐實行禁邊政策,嚴禁百姓外出,玄奘大師的西行計劃就這樣被官方回絕了。同行的幾位僧人都退縮,只有玄奘大師還在堅持……


在被官方拒絕出境之後,玄奘大師一邊學習古印度語,一邊在等待著離開長安的機會。終於在唐太宗李世民統治大唐的第一年,大唐發生了霜災,為了應付霜災,官方允許長安百姓外出,就這樣,玄奘大師乘著這次機會離開了長安,此時玄奘大師僅僅28歲。


在古代,中國人要去印度有兩條路可選,一條是海路,另一條是陸路。在當時,海路還不算髮達,所以只能走陸路,這條陸路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絲綢之路。


玄奘(唐僧):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


公元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先是到了秦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天水,之後過了蘭州、涼州、甘州、肅州、瓜州到達了唐代玉門關,之後又繞過白墩子、紅柳園、星星峽等地,終於走出了唐朝的邊境。


他一直向西北而行走進沙漠到達伊吾,之後又到了白力城、高昌王城、無半城、阿父師泉等地,走到了今天天山南邊,之後又進入阿耆尼國、王城這兩個國家。


隨後玄奘又度過孔雀河進入屈支國。他又向西走了六百多里,到達跋祿迦國,接著又向西北走三百里到達凌山。翻越了七天七夜的冰山,到達大清池,今天這個地方在吉爾吉斯斯坦。之後玄奘再沿著湖西北方向走了500裡到達碎葉城,之後他經過了邏斯城、沛汗國、堵利瑟那國、颯秣建國、喝捍國、捕喝國、伐那國、羯霜那國、梵衍那國、迦畢試國、揭羅喝國等十多個國家,翻越了帕米爾高原等許多高原,可謂是爬山涉水,困難重重。終於到達了佛教聖地天竺國,也就是今天的印度。


玄奘(唐僧):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


公元628年秋,歷經千辛萬苦的玄奘大師終於進入了古印度地界。這時,他身邊的隨從已經所剩無幾。古印度由大小70多個國家組成,包括現在的印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


那爛陀所在的摩揭陀國位於今天的印度比哈爾邦。玄奘大師一路南下,渡了幾次大河,穿過溼熱的叢林,授戒山中的盜匪,但令玄奘大師印象更深的是一路上眾多的佛教聖蹟,他還有幸在那揭羅曷國見到了佛頂骨舍利。遊歷了幾個國家後,玄奘大師來到了迦溼彌羅國(今克什米爾一帶)。此國是佛教歷史上第四次結集佛典的地方,有相當完備的經典。迦溼彌羅第一高僧僧稱法師認為玄奘大師才智很高,還專門為其開課。玄奘大師在這裡停留了兩年左右,鑽研了大量的佛經,還深入學習了梵語。


公元631年,玄奘大師坐船沿恆河順流而下。當他沉醉在聖河的風光中時,突然從兩岸樹林裡衝出了一大夥強盜,玄奘大師和船上的80多人一起被抓了。幾年來,玄奘大師在路上沒少遇到強盜,不過是破財消災的事。不料,這夥強盜不但要財,還要命。原來,信奉突伽天神的他們每年都要拿活人祭祀女神。眼下,正是要祭祀的時候了。強盜們認為相貌出眾、儀表堂堂的異域僧人玄奘大師能滿足女神挑剔的要求。玄奘大師的口才沒能改變強盜們的主意,他們已經在做祭祀的準備工作了。玄奘大師只有唸誦彌勒菩薩,希望生命結束後,能往生在菩薩身邊學習佛法。突然,天氣大變,狂風飛沙、樹木折斷、巨浪掀船,強盜們見天神發怒,這才放了玄奘大師。又一次死裡逃生的玄奘大師,繼續行走兩千多里,遊歷了佛陀的故鄉、涅槃之地等,摩揭陀國就在眼前了。


玄奘(唐僧):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


在距離那爛陀兩百多里的地方,玄奘大師去一座寺廟參拜了菩提樹——佛陀坐在此樹下覺悟成佛。


公元631年秋,行走幾萬裡後,玄奘大師終於達到了心中的聖地:那爛陀寺。當時的那爛陀作為學術中心,不僅學習佛教經論,還學習世俗經典,包括醫學、數學、邏輯學等,堪稱一所綜合性大學。


在那爛陀寺,年過百歲的戒賢法師花費15個月,專門為玄奘大師開講最根本、最重要的佛典:《瑜伽師地論》。這在印度轟動一時。如飢似渴的玄奘大師在那爛陀攻讀5年,學習了大量佛經,還特別研讀了梵文。之後,求知慾旺盛的玄奘大師又花費3年時間,幾乎走遍了全印度,他不僅瞻仰了大量佛教遺蹟,還隨時停下來向學有所長的人學習。


公元640年春,玄奘大師回到了那爛陀,他準備返回長安了。但戒賢法師卻希望這位得意弟子開設講壇,與瑜伽派的攻擊者辯經。古印度的辯經非常激烈,失敗者要麼是歸於贏得一方門下,要麼選擇自盡。對於玄奘大師而言,這不是一次普通的講經,他關係到那爛陀的精神領袖戒賢法師的一世英名。幾次開設講壇辯論之後,兩個講壇的學術門徒最後都歸集到玄奘大師門下,對手逃跑了,瑜伽學派的神聖地位得以重新確立。隨著玄奘大師聲望的傳出,玄奘大師引起了兩個國家國王的注意。一位是東印度的國王,一位是戒日王。並且戒日王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在全印度召開一個宗教學術辯論會,由來自大唐的高僧玄奘大師作為論主,戒日王本人擔任主持。


玄奘(唐僧):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


當時到來的有二十位國王,僧人三千。全印度的高僧大德都到了,他們或博學多識,或口才出眾,行進的車輛,飄揚的經幡,方圓幾十裡,人滿為患,擁擠不堪。

玄奘(唐僧):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


根據印度的規矩,辯論要設定獎懲制度,作為論主的玄奘大師主動提出如果有人能夠破解他的觀點,一定斬首相謝。就這樣,大會一連舉行了十八天,許多有學識、有才幹、有地位的人登臺和玄奘大師辯論,但沒有一個人能辯倒他、能找出他論文中的破綻。就這樣,玄奘大師大獲全勝,名震五印度,在五印度的學者當中,沒有一個人不佩服他的。


玄奘大師不僅被大乘教的教徒們所推崇,被尊為“大乘天”,也被小乘教的教徒們所敬仰,被尊為“解脫天”。這一年,42歲的玄奘大師在佛教的發源地,在佛教文化的中心,以高深的佛學修養被尊為一代佛學大師。


公元641年春末夏初,玄奘終於踏上了歸國之路。有印度國王的支持,他本可以乘船從海路回國,既節省時間,又免舟車勞頓,但玄奘仍然選擇走陸路,因為17年前,他曾與高昌國王有一個不見不散的約定。


與當年離開長安時孤身一人不同,這次玄奘有了一支規模不小的隊伍,攜帶了大量經書和佛像。在過印度河時,船隻傾覆,部分經書損毀,歷史和神話在這點達成一致:船翻經毀,是“九九八十一難”中的最後一難。


公元643年,離開印度一年多後,玄奘將再次翻越帕米爾高原,對面就是西域地界了,魂牽夢繞的大唐越來越近。跟17年前,走絲綢之路中道不同,這一次,玄奘選擇走絲綢之路的南道。


玄奘(唐僧):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


公元643年夏,玄奘在帕米爾高原的大峽谷中穿行,七百里後,到達波謎羅川,這是一條狹長的峽谷走廊,東西長一千里,南北寬百里,狹窄處不超過十里。現代學者認為,玄奘描述的波謎羅川就是絲綢之路上著名的瓦罕走廊,位於今天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中國交界的地區,地理位置極其顯赫。在一千多年時間裡,它一直是絲綢之路南道上穿越蔥嶺的咽喉要道。


玄奘(唐僧):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


在今天的明鐵蓋達坂,玄奘進入西域地界,首先抵達蠍盤陀國,位於中國最西部的塔什庫爾幹縣境內,其都城即是如今的石頭城遺址。在這裡,玄奘記錄了一個美麗的故事,一箇中國公主遠嫁波斯,由於戰火而滯留此處,娶親的隊伍在山頂建城築堡,從此在這苦寒之地繁衍生息,這就是如今的公主堡遺址。

玄奘(唐僧):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


玄奘在石頭城停留二十多天,繼續東歸,一路跋涉,到達今天的新疆喀什一帶。在這裡,玄奘得到一個驚人的消息,並徹底改變了他的行程。一個高昌商人告訴他,高昌王麴文泰早已去世,高昌國如今是大唐的地盤了。


玄奘決定不去高昌了,從絲綢之路南線直接返回大唐,東歸的隊伍開始南下,進入一望無際的大沙漠。


公元643年冬,玄奘抵達于闐,這是西城著名的佛國,佛教東傳,最先到達的就是于闐。在這裡,玄奘受到了熱情接待,但他內心並不安寧,當年偷渡出國,不知道能不能得到唐太宗的諒解。他寫了一封信,坦承了錯誤,並將十七年的經歷簡略告知,然後開始了忐忑的等待。


玄奘(唐僧):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


半年後,大唐特使終於來了,帶來了唐太宗的旨意,大體兩個意思:

1、偷渡之事,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叫事。


2、現在,你快回來!立刻馬上,我等著你哦!


公元644年夏,玄奘的隊伍離開于闐,向長安進發。也就在這一年,大唐軍隊攻佔焉耆國,並繼續向西挺進。十幾年前,玄奘出發的時候,一路行走在異邦,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大氣都不敢出。現在好了!強盛的大唐,如日如天,光芒四射,照徹西域,照死了東突厥,亮瞎了西突厥,一路照亮玄奘回家的路,玄奘走的輕鬆加愉快。


東歸的隊伍沿著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部邊緣前行,路過樓蘭故城,曾輝煌一時的樓蘭,此時已然荒蕪,只剩廢墟。


玄奘(唐僧):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


公元644年秋,玄奘到達敦煌,匆匆而過,繼續東歸。


公元645年初,玄奘終於回到了長安,長安城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聞訊而來的百姓阻塞了道路。


在中國佛教歷史上,這是舉足輕重的一天。玄奘帶回了經論657部佛教,150粒舍利,7尊珍貴佛像。十九年時間,五萬裡行程,一百一十個國家及地區,玄奘帶給大唐的是一筆難以估量的精神財富。


玄奘(唐僧):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


玄奘(唐僧):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


公元645年,唐太宗在洛陽召見了玄奘。大唐皇帝對玄奘非常欣賞,然而,他對佛法似乎沒有一點興趣,倒更關心西域和蔥嶺以西的風土人情。唐太宗交給玄奘一個政治任務,寫一本書,將十九年西行見聞記錄下來,同時,帝國將全力支持玄奘龐大的佛經翻譯計劃。


值得一提的是,佛經翻譯工作之艱鉅難以相像,這是一個組織嚴密,分工明確的大工程,有一批最優秀的高僧為之努力,竟然有十道工序,分工嚴謹細緻。玄奘的後半生,完全撲在了這項大工程上,每天睡眠時間不超過四個小時,為了他熱愛的佛學事業,玄奘嘔心瀝血。


玄奘(唐僧):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


公元646年7月,《大唐西域記》完成,這是一部被今天學者所公認的稀世奇書。


公元648年,唐太宗為剛翻譯完成的《瑜伽師地論》經書做序,並敕封玄奘為佛門領袖,佛教在大唐開始復甦。


也是在這一年,繼高昌和焉耆之後,龜茲和于闐歸附大唐,整個西域重歸中國版圖,中國徹底恢復了絲綢之路的秩序。


也是在這一年,長安修建大慈恩寺,玄奘被委任為主持,他從印度帶回來的經卷和佛像都被珍藏在這裡。


公元652年,玄奘請求在大慈恩寺營建佛塔,以保存他取自印度的經卷和佛經,玄奘親自參與設計,這就是大雁塔的來歷。


玄奘(唐僧):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


公元664年,正月初三,玄奘應弟子請求,開始翻譯新的佛教。勉強翻譯幾行,他放下了經卷,平靜地告訴弟子,歸期將至,體力和精力已經用完,就此停止了他19年之久的佛經翻譯事業。


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玄奘安詳地離開人世。大唐皇帝悲痛不已,百萬人哭送。


我們從古代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毫無疑問,玄奘就是捨身求法的典型,他就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他留給我們的是一種精神,對理想永不放棄,對信念始終堅持,這就是玄奘精神,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