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前,蔣介石整編全國陸軍,川軍縮編一半,桂軍只剩三分之一

抗戰前,蔣介石整編全國陸軍,川軍縮編一半,桂軍只剩三分之一

1934年12月,隨著日寇在華北的步步進逼,南京國民政府感到中日大戰已經迫在眉睫,為了最大限度整合全國軍事力量,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下令對其嫡系中央軍及各地方實力派部隊進行全面整編。以師為單位將全國軍隊編練為調整師和整理師,其中調整師以進口的德械裝備進行加強,將來用於對日作戰;整理師則用來留守後方。

抗戰前,蔣介石整編全國陸軍,川軍縮編一半,桂軍只剩三分之一

整編工作首先從中央軍開始

1935年3月1日,軍事委員會在武昌行營設立陸軍整理處,開始首先對中央軍各部進行改編。儘管中央軍的整編不存在太大牴觸情緒,但依舊困難不少。當時的中央軍各師,有的是三旅九團制、有的是兩旅六團制,還有的不設旅級建制,直接下轄團,但也是三五個團不等。此外,中央軍的編練剛剛完成1/3,就被打斷。

蔣介石原來計劃利用進口武裝編練60個調整師和60個整理師,但實際上當1936年7月和9月剛剛完成前兩批共20個調整師的編練後,兩廣事變和西安事變先後發生,中央軍先是南下廣東,後來西進關中。第二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又匆匆上了戰場。最後中央軍僅編練了37個師(包括17個調整師,19個整理師、1個騎兵師)、5個獨立旅(其中獨立2旅相當於調整師)、1個騎兵旅和2個炮兵旅。

抗戰前,蔣介石整編全國陸軍,川軍縮編一半,桂軍只剩三分之一

粵軍在整編中損失頗為慘重

1936年6月的兩廣事變中,粵軍總司令陳濟棠和新桂系李宗仁等人再次聯合反蔣,不過在蔣介石的“銀彈攻勢”下,粵軍迅速瓦解,陳濟棠被迫下野,而新桂系部隊見勢不妙,緊急撤回了廣西老巢,憑險固守。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只能把氣全撒到粵軍頭上。

儘管接任的粵軍首領餘漢謀不斷爭取,但此時他已經無力阻止中央勢力進入廣東,只能聽任蔣介石擺佈。粵軍原有的15個師加2個旅,縮編為10個兩旅六團制師和2個獨立旅。1937年6月又調整為10個兩旅四團制整理師和2個獨立旅,兵力損失近半。

抗戰前,蔣介石整編全國陸軍,川軍縮編一半,桂軍只剩三分之一

桂系正規軍裁減大半,各級民團卻得到加強

桂系軍隊是蔣介石最希望徹底裁減的部隊,只是考慮到廣西子弟兵的強悍戰力和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在全國的影響力,才一直投鼠忌器。此番兩廣事變,新桂系雖然元氣大傷,但由於反蔣盟友一個個瓦解,已經孤立無援,再也不能繼續強硬下去,終於在1937年3月同意把部隊從20個師,整編為7個兩旅四團制整理師。

從表面上來看,桂軍的損失還超過粵軍,僅保留了1/3的編制,但實際上廣西境內還有各級民團存在。裁減下的桂軍官兵非但沒有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還成建制轉入了民團系統,這些久經沙場的老兵使民團的整體素質得到極大提升。抗戰全面爆發後,新桂系迅速擴編了100個團開赴抗日前線,與此次整編有著莫大的關係。

抗戰前,蔣介石整編全國陸軍,川軍縮編一半,桂軍只剩三分之一

六部川軍僅劉湘、楊森得以保全

到1935年川軍整編前,四川各路軍閥經過頻繁內戰、吞併與被吞併之後,大致可分為劉湘、劉文輝、鄧錫侯、楊森、孫震、李家鈺6部。這6支部隊建制不一,有稱軍、師者;有稱路、統領者,加上不少土匪、袍哥武裝摻雜其中,因此編制龐大,總計多達340個團。

蔣介石雖然借“圍剿”紅軍之名對四川進行滲透,但中央軍大部隊始終不能入川。由於缺少軍事後盾,只能授權勢力最強的四川省主席劉湘統一改編川軍,將賬面上的340個川軍團,壓縮至166個。劉湘利用兼任的保安總司令身份,將自己多餘的部隊改頭換面,全部變成了保安團。加上楊森一向靠攏中央,所以也得到庇護,但超過170個團的裁減必須完成,因此只能向劉文輝等人開刀,使其餘4路川軍傷筋動骨。

抗戰前,蔣介石整編全國陸軍,川軍縮編一半,桂軍只剩三分之一

西北軍要麼已經歸順、要麼地處抗日一線

西北軍作為歷次反蔣戰爭的先鋒和主力,本也難逃編遣的命運。但隨著馮玉祥中原大戰後下野,西北軍已經分化成兩類:一類依附於中央軍,比如梁冠英的第25路軍、孫連仲的第26路軍等,這些部隊非但沒有削弱,如孫連仲甚至還爭取到1個調整師的名額。另一類依然相對獨立,如韓復榘的第3路軍、宋哲元的第29軍,此時偏偏又駐紮山東、平津等抗日的最前線,只能暫緩整編。因此到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前,西北軍仍有16個師(其中1個調整師、5個整理師、2個騎兵師)11個獨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