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學系先後投靠滇桂和北洋軍閥,又無尺寸之功,為何受蔣介石重用

政學系先後投靠滇桂和北洋軍閥,又無尺寸之功,為何受蔣介石重用

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後,蔣介石在南京建立起全國性政權,但國民黨內部的派系鬥爭遠未結束,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勢。除了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地方實力派以外,在南京國民政府內部,也活躍著眾多派系,除了汪精衛的改組派、胡漢民的西南派等異常活躍的反蔣勢力外,也有大量的擁蔣派,其中最具實力的共有3個,分別是:陳立夫、陳果夫兄弟的CC系、黃埔軍官為骨幹的力行社與黃郛、楊永泰為核心的政學系。

政學系先後投靠滇桂和北洋軍閥,又無尺寸之功,為何受蔣介石重用

擁蔣三大派系,政學系歷史最複雜

其中,CC系與力行社能夠受到蔣介石重用還比較容易理解,因為CC系陳氏兄弟的父親陳其美對蔣介石有知遇提攜之恩,蔣對陳其美一向既敬重又效忠,因此放手將黨務工作交給陳氏兄弟去經營,使其逐漸發展成壟斷黨務系統的政治派系。力行社更不用說,其內部成員本身就是蔣介石賴以起家的黃埔學生。

政學系的崛起頗令人費解,因為其歷史上曾經背棄孫中山,還兩度投靠國民黨的敵人——滇桂軍閥和北洋政府。政學系幾名核心人物都有個共同點,即曾經效力於孫中山麾下,卻於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時又分道揚鑣。不過,當時的政學系還被稱為歐事研究會,後來在國民政府內顯赫一時的楊永泰、張群等人雖然都是該組織的一員,卻並不耀眼,因為其內部還有李烈鈞、熊克武、鄒魯、程潛等元老,甚至還有陳獨秀這樣的共產黨創立者。

政學系先後投靠滇桂和北洋軍閥,又無尺寸之功,為何受蔣介石重用

政學系背叛孫中山,兩次投敵

1918年護法戰爭期間,孫中山在滇桂軍閥支持下在廣州成立軍政府。已經在政學系內部嶄露頭角的楊永泰聯絡舊桂系陸榮廷,改軍政府為七總裁制,逼孫中山辭去大元帥之職。此舉不僅引發國民黨上下一致聲討,也令蔣介石深惡痛絕,其在日記中寫道:“粵省自楊永泰為財政廳長,作惡更甚。”1920年孫中山支持駐閩粵軍回師廣東,一舉驅逐陸榮廷,政學系眾人失去後盾,自感在廣東無立足之地,索性北上投靠了北洋軍閥。

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組建革命政府與北洋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分庭抗禮,剛剛逃離廣州的政學會成員們則紛紛在北京政府內擔任了高官。如:黃郛就出任了北洋政府參加華盛頓會議的代表團顧問;後來又署理外交總長、教育總長等職。在一般的國民黨人眼中,政學系這些叛徒比一般軍閥政客更為可恨。

政學系先後投靠滇桂和北洋軍閥,又無尺寸之功,為何受蔣介石重用

政學系首腦在蔣介石麾下得到重用

可惜,北伐戰爭結束後掌握國民黨軍政大權的是蔣介石,他並不是一般的國民黨人。早在發跡之前,他就與黃郛結為異姓兄弟,情同手足,不過歷史的經驗證明,蔣介石的結義兄弟只有一種用途,那就是出賣。1928年北伐軍進佔濟南後又奉命撤退,日軍趁機進城大肆燒殺,激起全國公憤,黃郛時任外交部長,承擔了一切責任,引咎辭職。

但黃郛代蔣受過後,蔣介石也投桃報李,將政學系另一首腦楊永泰招致麾下,為其出謀劃策。第一次蔣桂戰爭期間,楊永泰四處奔走,收買桂系大將俞作柏等人臨陣倒戈,幫蔣介石一舉打垮了李宗仁20餘萬精銳,將桂系勢力驅除出兩湖地區。1931年2月,由於西南反蔣派領袖胡漢民被軟禁,粵、滇、桂等省聯合與蔣介石對峙,楊永泰“奉命赴香港秘密工作,對西南加以分化運動”,最後以蔣介石短暫下野為代價,將胡漢民趕到了國外考察。

政學系先後投靠滇桂和北洋軍閥,又無尺寸之功,為何受蔣介石重用

楊永泰被刺殺,但政學系已羽翼豐滿

1932年蔣介石復出後,楊永泰即跟隨其赴漢口主持鄂豫皖三省“圍剿”紅軍的軍事行動,在連續數次大規模軍事“圍剿”失敗後,楊永泰總結以往失敗教訓,獻上一套“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策略,深得將介石認可,楊永泰也因此平步青雲,被任命為“剿共”司令部秘書長,不久又升任軍事委員會南昌行營秘書長等職務,並在1935年底被任命為湖北省政府主席。

也許正是由於楊永泰的春風得意、官運亨通,招致了政敵的嫉恨。1936年10月25日,楊永泰受邀參加日本駐漢口領事館的晚宴,回程途中被人持槍射殺在江漢關輪渡碼頭。楊永泰雖然死了,但政學系此時已經羽翼豐滿,張群、熊式輝、吳鐵城等人已經獲得了蔣介石的充分信任,其他黨羽也分散在全國各地,把持了各省市行政權力。

政學系先後投靠滇桂和北洋軍閥,又無尺寸之功,為何受蔣介石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