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管教孩子時,實際上是在"訓練"他

當你管教孩子時,實際上是在"訓練"他


今天,筆者將和大家聊聊如何正確地管教孩子。"管教"是十分令父母頭痛的問題,來自各方面莫衷一是的意見,使人無所適從,並且經常打心自問:"我是不是太嚴厲了?是不是太放任了?今天早上我打了孩子,是不是不該打的?我覺得我應該管教他,可是我做的究竟對不對呢?"

當你管教孩子時,實際上是在

首先,我們得看看這個字眼的意義。"管教"在字典上解釋為管束和教導;如果徵求父母們的意見,他們極可能大都認為,父母"管教"兒女是使孩子行為恰當,在許多人心目中,"管教"幾乎是"處罰"的同義字,是教孩子舉止言談中規中矩的方法。我願意建議一個比較廣義的定義:"訓練"。

當你管教孩子時,實際上是在

其實,當你管教孩子時,實際上是在"訓練"他,他是你的門徒,而你,是他的導師。我們做父母的應該自問:"我們管教孩子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如果我們深入想一想,大都會覺得,最終目的是造就一個學會了"自我調節"的人——他學會了自己作取捨作決定,並且根據決定調節行為;學會了以負責的態度,行使自己份內的自由。

當你管教孩子時,實際上是在

而成千的心理實驗,以低至老鼠、高至海豚的種種動物為研究對象,提示了我們如何讓孩子達成管教的目的。讀者請別動怒,我並不是說你的孩子就跟海豚一樣!而是說,和醫樣,我們也可以由訓練低等動物的實驗中,學得許多訓練孩子的道理和法則。

當你管教孩子時,實際上是在

舉例來說,一位心理學家想要研究各種動物訓練法的效果,所以他用兩組老鼠學走迷宮,分別施以不同的訓練,然後比較成果,決定哪種訓練法比較成功。第一組老鼠各別坐在由心理學家所牽引的老鼠車上,循正確路線,被送到有食物的目的地;第二組老鼠則單獨被放在迷宮裡,各別給予二次-試試看,錯了再試"的機會,由它自己去找正確路線、然後把這兩組老鼠任意配對.一次由一對在迷宮裡競走。結果第二組贏了。因為第一組老鼠坐在車上被拉著走,不需要積極地去學習迷宮的情形,而第二組卻全靠自己。

當你管教孩子時,實際上是在

這個實驗啟示我們:如果孩子自己發現某種觀念,這個學習效果將穩固地在孩子心裡生根,遠勝於由老師用語言文字作死板的傳授,這就是現在的"自我貫通"教學法。這類實驗使人們在教導孩子自我調節上獲益良多。很多父母實際上正忙著訓練孩子"不快樂",而不自知。父母對孩子最好的鼓勵就是注意、許可和摯愛,孩子的任何行為,只要能引起父母的注意和反應,便會獲得鼓勵而加強。

當你管教孩子時,實際上是在

想想下面這幕典型的情景吧!母親帶著孩子上市場,孩子小聲的要求著什麼,媽媽沒反應,她正忙著和朋友聊或跟賣菜的講價呢!孩子的聲音越來越大,也更堅持,還帶著點哭聲,最後媽媽才有反應。她就是在不知不覺中教會孩子:聲音越大、越是不高興地堅持已見,越可能達到要求的目的。

當你管教孩子時,實際上是在

再想想看,世界上的孩子在不同文、不同種的各式文化下成長,差不多6個月大的時候,所有的孩子都會開始冊呀兒語,不管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日本人,兒語的發音幾乎全是一樣的,可是到了兩歲的時候,會說話的孩子卻說著他們各自的母語。每個孩子都不是生來就具有會說某種特定語言的基因,他們能學說各自的母語,是藉著上述學習心理學的原則,才得以達成學習目標。

當你管教孩子時,實際上是在

而孩子起先是模仿他周圍的聲音,然後父母按著他們的母語,鼓勵孩子所發的某些有意義的聲音。比方"好—好—媽"是孩子幼弱的聲帶最容易發出來的聲音之一,如果孩子這麼叫時,媽媽在旁邊,她會興奮得蹺起來,去抱他,親他,說:"他說媽媽,他會叫我了!"母親這麼一來......正是藉著她的注意和摯愛,有力地鼓勵了孩子牙牙學語中那個特別的發音,就如屢試不爽的鼓勵原則所預期的,孩子發那個音的次數很快就越來越頻繁了。

當你管教孩子時,實際上是在

一般雙親的鼓勵對嬰兒和孩子形成的那些行為具有有力的影響,所以必須對加以獎勵的行為了若指掌,千萬不能迷迷糊糊的作不當的獎勵,釀下不良的效果。現在你對本來似乎不可相提並論的兒童訓練和動物訓練,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的關係了.下面我們看看,多年來學習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教給我們的2條原則:

當你管教孩子時,實際上是在

一、必須在適合學習的情況下訓練孩子。馴獸師從不枉費工夫在動物發倦、不舒服時,或在其他不能學習的情況下訓練。受訓練的動物必須預備好,能聽從訓練者的指令才行。在一個有趣的實驗裡,心理學家記錄由一隻貓的大腦所傳出來的訊號,這個訊號指示,有一個聲音已經由它的聽覺神經,傳入大腦。每當這個聲音在貓耳的近旁響起,貓的大腦就傳出這個訊號,實驗中,把一個內有幾隻活老鼠的玻璃罐放在貓面前,這次聲音響起,卻沒有發生以前那種反應,可見貓美食當前,根本就沒聽見以前聽得見的聲響。

當你管教孩子時,實際上是在

我們常常在孩子不宜於學習的時候教他一些東西。比方當孩子犯了錯,或剛剛平息了一場家庭紛爭,正眼淚汪汪的時候,我們來一番訓話,孩子根本聽不進去,豈不是枉費唇舌?別在孩子疲倦、心中騷動不安、激動、委屈時,或在其他不願學習的情況下,教導他,除非孩子在適於學習的情況下,否則一切嘗試都屬徒勞無功。

當你管教孩子時,實際上是在

2、 不要孩子學習他能力不及的事。馴獸師非常實際,他們知道能教會海豚跳圈圈,可是也知道教不會海豚打字,所以他們決不會去嘗試。你一定會說,這個道理很簡單嘛。可是,許多父母常常我望孩子學會那些超出能力以外的事物;9個月大就會控制大小便;兩歲大就會靜坐在飯館的席位上;4歲大時彬彬有禮;兩歲時能和5歲時一樣聽話等等;簡直不勝枚舉。

當你管教孩子時,實際上是在

其實,許多父母之所以奢望孩子學會那些能力不及的事,通常純粹是由於對孩子不夠了解,他們不知道孩子在各種年齡、各個發展期中的本質,並且對孩子期望過切。許多父母都從第一個孩子身上得到教訓,對後來的孩子要求比較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