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村姥姥”的大俗智慧

歷來對《紅樓夢》中劉姥姥的定位是出色的會講故事的民間藝術家,劉姥姥身上集中了普通百姓的美德和智慧,集中在第三十九、四十回目和之後義救巧姐的片段。

“千古第一村姥姥”的大俗智慧


劉姥姥的大俗智慧從"人精"王熙鳳側面映射出。姥姥第一次進賈府是來打抽豐,劉姥姥幫著女兒女婿照看家庭,女婿家庭窮困難度日,劉姥姥想到女婿祖上和金陵王家有過交往,女婿祖上做過小京官,和王夫人的父親認識,貪圖王家的家族權勢連親,認為侄兒,劉姥姥便"舍著一副老臉",帶著外孫板兒尋求賈府救濟,王熙鳳給了劉姥姥二十兩銀子。二進賈府,女婿家因為有二十兩銀子做底子,盤了地,糧食豐收,瓜果蔬菜豐盛,帶來一些收成來孝敬賈府上下的人,懂得人情世故的劉姥姥,同練達交往,禮尚往來的"人精"王熙鳳,雖然一個是鄉野村婦,一個是貴家女主,骨子裡的合拍,使得劉姥姥得以見到賈母,成就了一個劉姥姥大觀園一日遊的精彩。第三十九回說:見頭一個賈母高興,第二見這些哥兒姐兒們都愛聽,便沒了話也編出寫話來講。劉姥姥編出一個十七八歲女孩在雪地抽柴草的故事,引起了賈寶玉極大興趣,拉著劉姥姥究根問底,寶玉又派茗煙按著劉姥姥說的方向地名去打探情形。劉姥姥又根據賈母心理,編了一個觀音菩薩託夢送孫的故事,說村莊裡一個九十多歲吃齋唸佛的老太太因為唯一張孫夭折,因為感動天地又給他生了一個聰明伶俐的孫子,"這一席話,實合了賈母王夫人的心事,連王夫人也都聽住了"。劉姥姥隨機應編故事能力著實厲害,因為前頭正值賈府南院馬棚裡失火了,嚇得賈母口內唸佛,連忙派人去火神跟前燒香,劉姥姥藉此編了一個吃齋唸佛故事,而且王夫人都對此故事著了迷,她內心中勾起了想念死去的賈珠,和聰明伶俐再得的賈寶玉,一悲一喜,交織在一起。

劉姥姥的大俗智慧從"元老"賈母側面映射出。劉姥姥與賈母的對話,兩個年邁久經世態的老人,一個活在民間苦,一個活在富貴鄉,下上的世態人情,談吐世故,卻是一脈相承的,從寒暄問候到聽聞見識,再到互相進一步承談,賈母的側面印證出劉姥姥的智慧和心態。 "請老壽星安"!劉姥姥一進門就跪倒請賈母安,無師自通地想到一個投眾人所好的稱呼,賈母怎回覆劉姥姥 "老親家"——賈母這個稱呼又是天衣無縫,不自然拉近了二人距離。有禮有讓,雖為尊卑,但看不出一點矯揉造作的年輕人才有的氣勢。賈母第一次遊覽大觀園,劉姥姥興致作陪,曹雪芹有意將一個鄉土老人的視角來寫雅景緻的背後俗金銀,世外桃源般的大觀園怎也奈何不得世俗財寶的奠基,在觀園聚餐中,賈母眼中的劉姥姥不禁為她帶來了酒足飯飽間的樂趣,無形中也滿足了她兒孫膝下,榮華富貴,閱盡山水的美譽。在瀟湘館,賈母看見陳舊的窗紗,命王熙鳳換下新的,劉姥姥看個不住,念著佛說,"我們想他做衣裳也不能,拿著糊窗子,豈不可惜?"賈母卻說,倒是做衣裳不好看。賈母說讓再找找,只怕是有青的,送劉老親家兩匹,做個帳子掛,下剩的,做些夾背心子給丫頭們穿。賈母言語中並沒有任何譏諷貶低劉姥姥家的薄弱,而是很客氣地讓劉姥姥拿回家做個帳子,其實任何人都明瞭,賈府即便陳舊要扔的紗窗,對於劉姥姥家這般鄉村人家恐怕一年也裁不出這樣色相好的衣服來。賈母自上的可親可敬襯托出一個看透世間層級的真正大家閨秀的模樣。

接下來最精彩的莫過於席間劉姥姥的喜劇表演,鳳姐和鴛鴦故意給劉姥姥找了一雙老年間的四楞象牙鑲金的筷子。劉姥姥拿起來說:"這叉爬子比俺那裡的鐵鍁還沉,那裡犟的過他。"在鳳姐和鴛鴦共同導演下,劉姥姥裝傻充愣又遊刃有餘地演了一出笑劇。行酒令灌醉劉姥姥一出,跌連起伏的歡聲笑語,都拜劉姥姥所賜,賈母無非是最有撐得住場面的一員老將,她知道何時與大家同樂,有何時制止過分的取笑劉姥姥,這就不同於年輕人的囂張跋扈,透露出賈母認清劉姥姥不一般的鄉村老人,內心中二人可感知的惺惺相惜。

賈母側面的笑中,襯托出劉姥姥這一次來,也是賈府繁華中的最後一次來,因為所有的喜劇高潮,都預示著另一個平淡甚至是跌落的開始,笑中後的悲涼,被劉姥姥離開之後不斷地擴大開來。劉姥姥於《紅樓夢》中四十回遊覽大觀園,所有的歡聲笑語,所有的雅俗風趣,將賈府的鼎盛高潮集中於此,可謂曹雪芹的良苦用心。

劉姥姥的大俗智慧,不僅讓我們看到一個熟知人情世故的鄉村老太太,在世情頂峰小說《紅樓夢》中的深刻表現:察言觀色的劉姥姥,知曉站在他人立場考慮問題的劉姥姥,獲取當家人喜愛的劉姥姥,最主要的是知恩圖報的劉姥姥。


分享到:


相關文章: